第12章 雜文(2 / 2)

7.“恒顯圈”與“恒隱圈”

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區,所能看到的星座是不一樣的。對於某一地點,有些星座是永遠也看不到的;反過來呢,有些星座在那兒一年四季都看得見。對於一個地方來說,到底哪些星座能看到,哪些星座看不到呢?

這裏有一個小竅門,假設一個地點的緯度是φ,那麼赤緯小於-(90°-φ)的天體在這裏就永遠看不到。反之,凡是赤緯大於(90°-φ)的天體,在這裏就總能看到。因此,在天文學上,赤緯(90°-φ)稱為這一地區的“恒顯圈”,而赤緯-(90°-φ)叫做該地區的“恒隱圈”。

比如在北京,赤緯50°就是北京地區的“恒顯圈”,位於赤緯50°以上的星星老是在天上,永遠也不會落到地平線下麵去。而赤緯-50°叫做北京地區的“恒隱圈”,位於赤緯-50°以南的星星在北京就永遠也看不到。

而在赤道上(緯度為0°),即使赤緯是+90°和-90°的天體也能看到。也就是說,赤道上沒有“恒隱圈”,在赤道上各個位置的天體都看得見。反之,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則始終隻能看到半個天空,另一半天空永遠看不到,這兩處擁有地球上最大的“恒隱圈”。

8.“歲差”的概念

地球就象是一個旋轉的陀螺,而陀螺在旋轉時,它的軸並不是垂直於地麵完全不動的,而是在微微晃動,這種現象在物理學上稱為“進動”。地球也是這樣,它的自轉軸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並不總是指向某一固定點,這在天文學上叫做歲差。

9.天體的“自行”

人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顆。這些星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行星,也就是太陽係的九大行星。古人觀測天空,隻看到離我們最近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發現這五顆星的位置總在變化,這說明它們在天上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走動”,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行星的“公轉”),因此稱它們為“行”星。而對於另一類星,它們在天上的位置看上去總是固定不變(當然,這必須排除地球自轉、公轉造成的星星們看上去的“變動”),所以稱它們為“恒”星。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宇宙中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永遠是相對現象。大量觀測表明,恒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也在運動。天文學上稱之為恒星的“自行”。其實,恒星的運動如果與視線平行,我們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自行的真正定義應該是恒星運動垂直於視線的分量。

恒星自行的絕對速度並不慢,往往比行星的運動速度快得多,隻不過除太陽外的恒星離我們都太遙遠了,它們跑得再快,從地球上看去也跟靜止差不多。但經過上萬年之後,恒星的位置變化就會較為明顯。

10.“雙星”、“聚星”和“星團”

不但看上去離得近,實際距離也很近的兩顆星,通過萬有引力互相吸引,彼此圍繞著對方不停地旋轉。隻有這種關係,才能稱作現代天文學意義上的雙星。天文學上把雙星中比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比較暗的那顆稱為伴星。

三顆或三顆以上靠引力聚在一起的星,稱作“聚星”。如果聚星的成員超過了10個,一般就稱之為“星團”。”

高函震驚的筆記本合了起來。“沒想到老頭已經領悟到這麼高深的地步了!盡管我也是是個天文學者,但我也無法理解到如此之深了”高函。站了起來將窗簾拉上。“明天我就要正式加入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