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權謀篇——左手陰謀,右手陽謀 2.任何時候不忘利害關係
曹操行軍打仗,很多時候都有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到後來又會發現曹操這種決斷又是很正確的。究其原因,就是曹操時刻能夠分析真個局勢當中與己有關的利害關係,以此為出發點,指導自己的行動。
初平四年春,曹操駐兵城。城是當時曹河邊上的一個軍事基地,曹操任州牧後,將治所從昌邑遷到這裏。適逢劉表逼近南陽,並切斷了袁術的糧道,袁術便率軍進入兗州陳留,駐兵封丘。黑山軍和匈奴於夫羅的殘部見袁術勢盛一一前往依附。
袁術派部將劉詳駐守封丘東北的匡亭,曹操立即作出反應,帶兵從鄄城南下攻打劉詳。匡亭有失,封丘難保,袁術於是率兵援救劉詳。兩軍接戰,袁術不是對手,被打得大敗,隻得放棄匡亭退保封丘。曹軍馬不停蹄圍攻封丘。袁術見難以立足,還未等到合圍,即連忙放棄封丘逃往襄邑。曹操尾追不舍,到了太壽決開河渠,袁術隻得又逃往寧陵。曹操仍然窮追不舍,袁術無法隻得繼續朝東南方向逃跑,一直逃到九江郡才算最終能夠停下來。
這一次,曹操率領大軍,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在將袁術趕走的同時也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領地。而曹操這麼做的原因就是,他當時清楚的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覺得袁術駐兵封丘,完全是對兗州的威脅。此時雖然不會有實質性的損失,但是日後卻有可能成為致命性的威脅。
所以曹操果斷的攻擊袁術,並抓住每次袁術戰敗後的,不斷將袁術趕到遠離兗州的地方,
解決了兗州南麵的一大威脅。
到了夏天,曹操率軍回到定陶。接著,曹操發動了攻擊徐州牧陶謙的戰役。陶,字恭祖,丹陽人。曆任盧縣令、幽州刺史、議郎等職。後因參與鎮壓徐州黃巾軍有功,被任命為徐州刺史。董卓專權,他未參加關東聯軍的行動,被董卓任命為徐州牧。曹操進攻陶謙,主要出於下列目的。
一是在公孫瓚和袁術兩人同袁紹的矛盾中,陶謙站在公孫瓚和袁術一邊,並曾派兵配合公孫瓚攻打袁紹。曹操既然和袁紹聯盟,並率軍剛打敗了共同的敵人袁術,再把矛頭對準另一個共同敵人陶謙,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同時,這一時期河北地區的黑山農民起義軍又活躍起來,於毒曾率兵數萬人攻占冀州的心髒鄴城,殺死魏郡太守。劉石等人率領的起義軍及張燕率領的黑山軍也活動頻繁,匈奴、烏桓又一度進犯,袁紹忙於應付,無暇南顧,因此攻打陶謙的責任,也就自然地落到了曹操一人肩上。
二是曹操有著另一層個人的利害關係必須考慮。徐州緊靠兗州,與青州一樣從東麵、東北麵對兗州形成了半包圍之態勢。陶謙、田楷、劉備等人不僅是在威脅著袁紹,同時也在威脅著曹操。到後來,這種威脅還變成了直接的進萬巴和掠奪。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五月,下邳人闕宣聚眾數千人造反,自稱天子。陶謙曾與闕宜聯合,發兵攻擊兗州,攻占了華縣和費縣,掠奪了任城。為了維護兗州的利益,曹操必然要向陶謙發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