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胸襟篇——憂人間苦,容天下事 3.永遠不要失了人心(1 / 1)

第八章,胸襟篇——憂人間苦,容天下事 3.永遠不要失了人心

爭霸天下,必須爭取得到人心之所向,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傲視天下和群雄。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智謀加以理解,更需要寬廣的胸襟去容納、去實施。

曹操團結將士,得將士之心的一個鮮明政策就是其賞罰分明,他“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禦,與群下共之。”

由此,但凡有功之人,都得到了一定的賞賜,那麼,眾將士自然拚死效勞。

而真正的勝敗,重要的一點還取決於更多人心的向背。如果賞罰用的過頭,就會帶來反效果。

曹操在將自己的霸業慢慢帶入正軌後,他就更加注重推行法治。魏國初建時,鼓吹(官職名)宋金等人在合肥叛逃,按法要考治其妻兒。起初曹操還嫌太輕,要加重處罰。於是,主審官奏請將其母親、妻子和兩個做官的弟弟全部斬首。

這時候,尚書郎高柔上書曹操說:“士卒逃亡,確實可恨;但逃亡者中亦有後悔的。我認為應該對逃亡者的妻子予以寬大,這樣,不僅可使敵人不信任逃亡者,還可促使逃亡者回心轉意。像以前那樣的處置,逃亡者完全絕望,若再加重處罰,使現在軍中的士卒人人自危,今後恐怕逃亡者會更多。”

曹操聽後意識到刑罰過重非但不能製止逃亡,反而會促使更多的人逃亡。所以,他立即采納了高柔的意見,用這個方式爭取人心,果然收到了良好成效。

另外一個獲取人心的典型事例就是曹操在對待劉備的態度上。當初,劉備在自己弱勢時投奔曹操,曹操與他煮酒論英雄,而且稱世間真英雄者隻有自己和劉備二人。這句話充分說明曹操識人察人之準,但是也暗示劉備將會是曹操今後的強勁對手。

麵對擋在自己霸業征途上的敵人和對手,必然是趁其還沒有足夠能力與自己抗衡時將其除掉,才能以絕後患,減少麻煩。但是,曹操不僅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也有更加長遠的打算。

當謀士建議曹操盡快解決劉備這個後患時,曹操說出了他的理由。他認為,劉備現在雖然如喪家之犬一樣,惶惶不可終日。但是他們來投袁紹兄弟,現在卻是在自己處寄食。這樣,足以向天下人昭示自己不是那種容不下人的鼠目小人。況且,自己們剛剛殺了趙彥,放逐了楊彪,已經令別人產生了意見和看法,如果再殺了人們心目中大仁大德的劉備,在道義上自己就先失去了人心,被打敗了。

曹操正是懂得人心所向的厲害之處,所以在此時才會如此周到的考量這當中的利害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己失了人心,就如同失去了承載、支撐自己這艘揚帆的大船,那麼,不僅無法前進,還有可能被顛覆。所以,永遠不要做的過頭,不要失了人心才是上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睿智、高瞻遠矚和容人的胸襟。他順應民意,善於爭取民心,更是高超智謀的體現。

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而這個“人”指的不僅僅是本身的單個人,而是千千萬萬個對自己有益處、有幫助的人。沒有全能的人,也沒有獨靠自己就能成的大事。所以,不要忽略了人心所向,永遠不要失了人心。開闊自己的胸襟,多接納容人一些人和事,凡事看開,才能夠成就天下事。

【成事之道】人心所向成大事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與失之間,其平衡作用的就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凡是胸襟開闊、氣度非凡的人,總能夠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謀略,贏得眾人的幫助,成為人心所向之處,走向人生的成功。

曹操很清楚,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當中,寬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他善謀,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因此,他看得透、看得遠,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會以容他人來獲取更為長久的人心,成就自己的大業。

相傳,周文王曾將洛西和赤讓的千裏之地獻給紂王,以換取紂王解除炮烙之型,結果大得人心,孔子對周文王此舉大加讚賞,認為清解炮烙之刑是仁,以千裏之地收天下之心是智。然後終於成就大業,爭得天下。

可以說,這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策略。注意順應人心,收攏人心,才能求得天下太平,為自己成事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在獲取人心上,要勇敢、果斷,做得坦誠,大氣,自然,實在,這樣更容易獲得人心,做成大事。而這其中的種種智慧,當時真正得了人心的人才會明悟於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