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機遇篇 7.暗結太子,靜待時機——把握機會,未雨綢繆(1 / 2)

第二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機遇篇 7.暗結太子,靜待時機——把握機會,未雨綢繆

有道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從十四歲進宮到二十六歲,武則天一直是才人的身份,十幾年都沒有得到升遷,真可謂鬱鬱不得誌。武則天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虛度在大內深宮中,她豈肯甘心,她要往上爬。可是已經過了女人最美好年紀的她還有沒有絕處逢生的機會呢?太子李治的出現對武則天日後的命運將會帶來怎樣的轉機?身處逆境的武則天是如何抓住李治這個幸運之神的呢?

武則天在太宗一朝鬱鬱不得誌。從貞觀十一年進宮當才人,到貞觀二十三年,漫漫十二年過去了,武則天已經由十四歲的青澀少女長成了二十六歲的成熟少婦。她的職位還是才人,沒有得到任何升遷,一直在冷清、孤寂的痛苦生活中煎熬著,度日如年。她清醒地認識到,唐太宗越來越老,而且身體多病,任憑她怎麼努力,也不會得到皇帝的寵愛了。

但她並不悲觀失望,也不願順其自然。而是把握時機,竭力另尋新的門路,以擺脫目前的困境。在那“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武則天終於又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就是她幸運地認識了太子李治。

李治是長孫皇後所生,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的“立嫡以長”宗法製度,皇太子之位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他的。由於他前幾個兄弟因爭奪太子之位而鬧得天翻地覆,唐太宗一怒之下將他們全部廢掉,在其舅父長孫無忌的支持下,李治才幸運地被立為太子,鷸蚌相爭,李治卻坐收了漁翁之利。

唐太宗共有十四個兒子,長子承乾,武德二年(619年)生,按皇位繼承製,他理所當然地被立為太子。唐太宗起初對他很是看重,政治上也很信任,有時離京出巡,常令他居守監國。可後來太宗漸漸冷落了他,因為承乾喜好聲色,也缺少政治才能。

貞觀十年前後,唐太宗開始產生易儲的念頭。他選中了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歲,相貌英俊,聰敏好學,很有文才,在太宗眼中他是一個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唐太宗在生活上給予李泰許多優待,想逐步樹立他的威望,在適當的時候將承乾取而代之。魏王泰因之恃寵驕橫,加緊培植自己的勢力,準備奪嫡。承乾深感自己地位之危,便拉攏兵部尚書侯君集和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打算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同時派人刺殺魏王李泰。

這次政變因密謀泄露而流產,承乾被廢為庶人,侯君集等同謀者被誅。魏王泰自以為大功垂成,一方麵極力討好太宗,另一方麵想方設法挾製他的新對手晉王李治。唐太宗看出了李泰的心思,為了避免李唐宗室的互相殘殺,在長孫無忌等人的慫恿下,改立李治為太子。就這樣,李治於貞觀十七年四月,被正式立為太子,承乾被貶居黔州,李泰徙居均縣。

在唐太宗廢立太子的問題上所發生的種種事件,使武則天深深體會到宮廷鬥爭的殘酷和複雜。生在帝王之家,竟是如此凶險,你死我活,即使不想卷入也不可能。她從宮廷後宮前庭的鬥爭中感覺到孱弱的她,像是一頭受宰的羊羔,稍有風吹草動,就沒有她的立錐之地。縱然安度此生,也不過是無痛無愛,老死宮中罷了。

而且武則天對宮廷禮法了如指掌,皇上千秋萬歲之後,她連留居宮中的權利也沒有,而是到皇家尼庵削發為尼。這種命運她無力改變,但隻要一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她是絕不會放過的。太子進入她的視野後,大大改變了她對自己命運的思維模式,她終於抓住了一個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一種遙遙無期、把握小而又小的機遇。

就在武則天將目標瞄準太子時,又適逢時機,終於促成了她與太子的好事。平時,皇太子與皇帝妃嬪接觸的機會並不多。因為皇帝的妃嬪住在後官,被視為禁地,太子無事不能隨意出入後宮。而此時的唐太宗身體已經很壞,雖剛過五十,看上去卻形同老者。

太子李治十分孝順,每日從居住的東宮趕到後宮,為太宗精心護理,湯藥、進膳都要自己親自動手。夜間也要守護大半夜。唐太宗見太子如此辛苦忙碌,勸他外出短暫的遊玩,略加放鬆一下,太子婉言謝絕了。太宗深為感動,為減少他往返於東宮之苦,就在自己寢殿別置一院,讓太子居住。褚遂良還奏請太子每隔十天去東宮一次,“與師傅講道義”,也得到了準許。

由於李治得以常住在父皇寢宮旁邊,再加上要日夜侍奉父皇藥膳,所以就和朝夕侍奉皇帝的妃嬪們經常在一起了。武則天這時已不再是天真無暇的少女,而是一位成熟的、胸有城府的少婦了。

她很快注意起這位新立的太子來。太子李治生於公元628年,比武則天小四歲,如今已經二十二歲了。他身材魁梧似太宗,麵相卻蒼白,忠厚可掬,毫無太宗那種威風凜凜的帝王氣象。他怯懦軟弱,在太宗麵前忠誠恭順。多愁善感的李治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在他的太子宮裏,有太子妃王氏及宮婢劉氏、楊氏等一群女人陪著他。及遷到東宮,整日陪侍父皇之側,不免緊張寂寞。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