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堅忍篇 4.以詩傳情,重拾舊夢——奢望化行動就是希望(1 / 2)

第三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堅忍篇 4.以詩傳情,重拾舊夢——奢望化行動就是希望

佛學解不開惆悵,冷清澆不滅誌向。雖然武則天在佛學研究上已頗有造詣,但她畢竟是個有遠大誌向的女人,對於寺院裏這種默默無聞的孤寂生活她豈肯甘心?最能令她施展才能的地方就是宮廷。可如何回到宮廷呢?她手中有一張最有力的王牌就是唐高宗李治,到底該怎麼樣利用這張王牌,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思慮再三,她決定以詩傳情,來打動皇帝的心。

自先皇去世之後,武則天在這所陰森的感業寺做尼姑已經半年了。淒清冷寂的獨居生活顯得尤為難熬,如果她不曾在繁華場中經曆過,如果她不曾經曆帝宮的豪飲與熱鬧,也許會死心塌地在感業寺內拜佛誦經直到終老,可她畢竟是有一番經曆的女人呀。

青春易逝,女人的青春何其短暫!想到自己目前的窘境,武則天輕輕地歎了口氣。12年的宮中往事慢慢浮現在眼前:當年她應詔入宮給唐太宗當才人,侍奉自己仰慕已久的英明君主,這對於她來說是一種榮耀。從先皇那她學到了很多,政治上的種種學問,軍事上的知識,有時還談論文學。先皇曾不止一次稱許她的智能與美麗,這令她感到驕傲。

可進宮12年她一直在才人的位置上原地踏步,沒有得到任何升遷,不能不讓人感到前途渺茫,無助。當時,太子李治的出現讓武則天仿佛看到了命運的轉機,她把自己今後的命運都押在了李治的身上。

武則天知道,曾對自己海誓山盟的李治,當上皇帝之後身邊一定會是美女如雲。在美色環擁之中的他還會有精力和空隙想念自己嗎?她都二十四歲了,已走過了少女的花季時代,和那些後宮的青春少女相比,嬌嫩已是明顯不足。內心的悲哀恐怕隻有自己才能體會。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就咬緊牙關,緊閉雙唇命令自己,在心裏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在這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對於轉瞬間就把自己忘得一幹二淨的李治,武則天怎麼可能沒有怨言呢?但也不能催逼太緊,如果引起對方的反感,可就得不償失了。不過,一定等想辦法讓李治知道,她是多麼的思念和期盼他。隻有這樣,李治才會動心,才會想起她,才會接她回宮。可是怎麼樣才能讓李治明白她的心思呢?

在感業寺的這段時間裏,她之所以沒有絕望,也沒有像個怨婦一樣心懷哀怨,而是因為她一直在默默地等待著奇跡降臨。可是在沒有奇跡的情況下,她該怎麼辦呢?很簡單,自己創造。雖然她不是徐惠那樣的文藝女青年,但也是有些文學功底的,所以不甘寂寞的她,決定用鴻信傳情的方式讓李治想起自己來。

對於武則天來說,重新回到皇宮,走進新皇帝的生活中,才能施展她的才情,她的抱負。在感業寺的時間雖不長,在她一生中卻是一個前途莫測的時期。如果不能走出去,她將成為曆史上一朵無名的野花,在寺院的某個角落枯萎而死。寺中的她像大多數女人一樣,內心深處也有柔弱的一麵。漫漫長夜裏,她寫下了悱惻動人的相思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看石榴裙。

詩的大意是:我心緒紛亂,精神恍惚,把紅的都看成綠的了。為什麼我會如此憔悴呢?就是因為整天想著你,每天因為思念你而落淚。如果你不相信的話,那就打開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吧,那上麵可是灑滿了我斑駁的淚跡呢。這首哀怨纏綿的《如意娘》,多數可以反映她當時的心境。年華漸漸老去,前途還不明朗,那渺茫無期的承諾什麼時候能夠到來?

武則天在這首詩裏,把自己描寫成了一個情癡和色盲,癡得憔悴支離,盲得看朱成碧。思念一個人到了如此程度,怎能不令人感動呢?她寫了情詩還不算,還捎上一條石榴裙,順便勾引一下李治,那效果可是非同凡響。據說,大詩人李白看到這首詩之後,也不由得爽然若失,自歎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