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女人應學武皇之自主篇 4.授權學士,分割相權——打造自己的智囊團
麟德元年發生的廢後事件,讓武則天深深感到皇後的位置,是那麼的不牢靠,甚至隨時都有被皇帝廢掉的危險。為了分割相權,培養自己的新生勢力,她便開始召集一些有才學的鴻儒,不分貴賤與門第,隻要文采好都能被破格錄用,直接授予適當的官位。武則天是怎樣利用他們達到分割相權的目的的呢?
麟德元年,宰相上官儀起草的一紙廢後詔書,差點讓武則天失去了皇後的寶座。在認識到皇後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的時候,她便為鞏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她不僅與高宗並稱“二聖”開始了垂簾聽政,而且還想培養支持自己的新生勢力,達到分割相權的目的。
於是,她在“建言十二事”提出三個月後,又向高宗講述了一個新的想法:召集文學之士來宮中修撰史籍。她對高宗說,修史是曆代君王都看重的事情,借鑒前史可以學習治國之道,不至於重蹈曆史的覆轍。太宗皇帝就曾任命朝廷重臣,修撰了《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五代史誌》等。因此,要想保住大唐帝業,就應該繼續先帝的事業。
高宗聽了武則天的話,既沒有表示反對,也沒有讚同。因為,一來這時東北部和西部對高麗、新羅、百濟及吐蕃的戰爭勝負未定,他掛念於心,不大關心武則天所提的修史之事;二來自十四年前武則天參政以來,她向自己奏事也不過是走走過場。雖然兩人並稱“二聖”,但即便自己對所奏之事心存異議也是無可奈何。至於撰書的事就由武則天自己處置好了。
武則天巴不得高宗不過問此事,完全交由她來處置。她立即擬定了召選標準,派專人廣選文學之士,不分貴賤與門第,隻要文采好都能被破格錄用,直接授予適當的官位。
很快,她的門下就擁有了一大批文人學士,主要人物有元萬頃、劉褘之、範履冰,周思茂,衛敬業等,武則天以編纂圖書的名義把這些人召入宮中。這幾個人入宮之後,受到了武則天的熱情召見。她在宮中設宴,與他們開懷暢飲,談笑風生,並賜給他們金帛等物以及文房四寶,囑咐他們勤於所事,為國家效命。
他們受到武則天如此恩寵,高興得不知所措,跪在地上,不住地磕頭謝恩,表示一定為天後竭盡其才,鞠躬盡瘁。武則天把他們安置在宮中,住有專室,行有專騎,有宮婢侍候,還經常得到武則天的特殊的朝臣待遇,而武則天隻交給他們一項使命:修撰典籍。
他們奉命修撰的書籍有:關於婦女修養之道的《列女傳》和《古今內範》、薈萃孝子事跡的《孝子傳》、關於音樂禮儀的《樂書》、對文武百官進行警戒約束的《百僚新誡》、共臣僚借鑒的《臣軌》等共一千多卷。
這些書多已佚失,現存的隻有《臣軌》一種,共有二卷十篇,四千餘字。此書已儒家傳統道德觀念為基礎,論述為臣者正心、誠意、愛國、忠君之道,作為臣僚的座右銘及士人貢舉習業的讀本。
武則天組織他們修撰這些書籍,是以儒家傳統道德觀念為基礎的。其目的是,按照她的政治主張,揉合儒家思想,整建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規範,開創一代風尚,維護封建社會秩序,這是她進行思想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當然,進行思想控製並不是她讓北門學士修撰典籍的最終目的,她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因此,她這些人的工作特別關心,幾乎每天都要親自來看看、聽聽,並做一些指導性的教示。一天,學術們又受到她的召見,而且寢宮裏隻有她一個人,連內侍、宮娥都被打發到外麵去了。她首先詢問了學士們的修史情況,然後拿出一疊奏章,讓他們看過以後說說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