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胸懷篇 2.官將聯手,皇子並行——麵對背叛,不動聲色(1 / 2)

第十二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胸懷篇 2.官將聯手,皇子並行——麵對背叛,不動聲色

武則天晚年寵幸“二張”,再加上體弱多病,跟外界的聯係減少,對朝政的控製力有所下降。由於她寵幸的“二張”兄弟屢次插手朝政,武周政局也因此陷入了動蕩,人心不穩。男寵勢力的膨脹最終導致神龍年間的一場宮廷政變,這場政變是怎樣策劃的?它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折射出英雄的畢生奮鬥軌跡。705年,武則天改年號為“神龍”,這一年就被稱為神龍元年。新年過後,武則天病況加重,大臣概不延見,親子不得見麵。隻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常在床側,局麵讓人非常緊張。

無論是李顯兄妹,還是朝廷大臣,最害怕的就是“二張”會在武則天極端衰弱,甚至是突然死亡的情況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假傳聖旨,另立中央,或者自己當皇帝。因此,眾大臣紛紛上奏要求處罰“二張”。此時,有一個重量級的大人物卻選擇了沉默。他就是老奸猾的宰相張柬之,他的心裏已經有了另外一個主意,這個主意不僅要把“二張”除掉,還要順便把武則天請下台。

張柬之生於唐高祖武德八年,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精三禮,但在仕途上一種不得誌。武周建立之初,武則天要狄仁傑推薦將相之才。於是,狄仁傑鄭重推薦了時任荊州刺史的張柬之。於是,武則天任命他為司刑少卿,後拜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並很快升遷為鳳閣侍郎,負責朝廷政事。

他能夠當上宰相,在很多人看來是個奇跡,畢竟那個時候他已經八十歲了。不過,武則天看重的可能是他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抱負。他任職官場多年,人脈廣、經驗足、懂技巧、有很強的處事能力。在諸宰相中,無論是年紀還是威望他都是第一,是當之無愧的領袖。

他心懷李唐王朝,希望通過複辟李唐來扭轉武周的亂象,救世濟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所以他就開始注意身邊官員的舉止表現,以便物色心目中的誌同道合之士,然後以宰相推舉“賢才”為名,推薦他們擔任適當的職務,為借機圖事做好人事上的準備。

很快,他就聯係了若幹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軍將領,出麵組織、策劃鏟除二張、複辟唐朝的計劃。在整個計劃方案中,李唐遺脈、太子李顯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李顯是日後最理想的皇帝人選,由他出麵不僅可以更加順利的號召、組織人,而且能使這次政變合法化。

??? 於是,張柬之暗中找到太子李顯商議此事。李顯猶豫了片刻,欣然同意參與政變。一向懦弱怕事的他為什麼會同意參與這次政變呢?因為在對待“二張”的問題上,他和倒張派的大臣們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大臣們擁立他複辟李唐的想法,也喚醒了他心中的那份榮譽感和責任感。此時,一個以太子李顯為名義首領、張柬之為主謀的政變集團就形成了。

?? 朝中官員的政治嗅覺是十分敏銳的,在張柬之招募同謀的過程中,那些對局勢十分敏感的奸人,雖然沒有強烈恢複唐朝的決心,但看到大勢所趨,為了自保也都紛紛參與了進來。對此,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也就默許了。

而且,張柬之抓住機會,趁武則天病勢加重,身體虛弱之時,向她推薦自己的“賢才”。因為,力不從心的武則天除了相當重要的軍國大事,一般瑣碎朝務她是不願一一細問的。

早在久視元年也就是公元700年,張柬之由荊州都督府長史被提拔為洛陽司馬。當他向他的下任楊元琰辦理移交手續時,經過一番交談,甚感投機,便邀請楊元琰到長江上的一艘船上談。於是,二人互相盟誓,視匡複大唐為己任。

當上宰相之的他,沒有忘不了船中的秘盟,立刻向武則天推薦了楊元琰,提拔他為右羽林衛將軍。為誅殺“二張”走出了超前的一步棋。但是,僅靠楊元琰還不夠,要想奪取政權,沒有強大的軍隊是不能成功的。

如果要實行兵諫,必須有一擊而中的把握。一旦失敗,僅靠右羽林那一點點人,是無法抵擋整個京畿衛戍部隊的。畢竟武則天還是皇帝,大周軍隊仍然是效忠於她的。因此,還要拉攏有威望有兵權的大將軍,參與到其中。如果能取得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的支持,那麼這次政變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李多祚是秣鞘後裔,他擅長弓馬,驍勇善戰,氣概豪邁。高宗年間投降拜將,因其屢立戰功被提拔為右羽林衛將軍,現擔任玄武門宿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軍。於是,張柬之便設下酒席宴請李多祚。在酒足飯飽之後,他便開始切入正題:“先帝曾經有恩於將軍,可是如今他的皇子,卻因為張氏兄弟的關係,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將軍就不想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