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坐到天明 5 合縱連橫初交鋒(下)
與大國聯合的計劃被張儀攪局,導致第一次“合縱”夭折。公孫衍不得已,隻得退而求 其次——拉攏韓國、趙國、燕國等二等強國“抱團取暖”。小國家結盟以求自保,應該不會 引起秦國的強烈反應。公孫衍沒想到,雖然張儀這次確實沒鳥他,但“合縱”還是以失敗告 終,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前 323 年,公孫衍成功聯絡韓、趙、燕三國參與“相王”,自不量力的“小屁孩” 中山國也要跟著瞎起哄,這就是著名的“五國相王”。? 與“徐州相王”相同,“五國相王”也是互相承認“王號”。五國之中,隻有魏國早在公 元前 344 年就稱王了,因此“五國相王”實際上是提升了韓、趙、燕、中山的政治地位。韓 國是魏國的傳統盟國,而趙國、燕國、中山國得到了名譽上的好處,自然也樂意跟著魏國混。 於是,由一群二等小國組成的同盟就形成了,這是公孫衍謀劃的第二次“合縱”,也是戰國 時期第一次有多國參與的大規模“合縱”。? 咱們扳著指頭數一下,楚國在春秋時期就“王”了,從戰國一開始到現在,齊“王”了、 魏“王”了,秦惠王也在公元前 325 年稱王。如今韓、趙、燕也“王”了,甚至“小屁孩” 中山國也搭個便車一起“王”了,天下數得上號的強國在這一年都“王”了。? 如今什麼貨色都在“王”,一下子就降低了“王”的身價,秦國、齊國、楚國三個傳統 強國就非常不滿,這不是“劣幣驅逐良幣”嗎?? 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簡而言之,就是大量成色不足的貨幣一進入流通市場,就把成 色足的貨幣給擠兌走了。? 《戰國策》記載了當時齊王的反應:“寡人羞與中山並為王。”也就是說,中山國“小屁 64? ?
孩”一個,也敢跟老子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以說,這是大國統治者對“五國相王” 出自內心的屈辱感!? 大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齊國把矛頭指向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山國,準備聯合魏、趙去收拾這個“小屁孩”。最 後還是中山國一個叫張登的謀臣賄賂田嬰、巧施妙計,讓齊國的計劃流產,保住了中山國的 性命。? 南麵的楚國也按捺不住怒火,要收拾魏國這個始作俑者。就在“五國相王”之後不久, 楚懷王派兵北上,在襄陵大敗魏軍,橫掃魏國的八個城池。? 秦惠王這次顯然沒有齊、楚那麼激動,因為他覺得“五國相王”沒什麼前途。對於這場 鬧劇,他下了一個絕妙的論斷——“連雞”。怎麼講呢?秦惠王解釋說:“諸侯之不可一,猶 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亦明矣。”也就是說,這群小國家“抱團”,就像把幾隻雞的腳拴在一起 一樣,再多的雞拴在一起也幹不過老鷹!? 秦惠王算是把這種各懷鬼胎的“聯合”看透了!? 最終,由於楚國的武裝幹預,公孫衍策劃的“合縱”再一次被扼殺在搖籃中。? 魏國兩次組織“合縱”都以失敗告終,魏惠王對力主“合縱”的惠施、公孫衍失去了耐 心和信任。張儀很清楚,諸侯頻繁“合縱”的根源,在於秦國對魏國的軍事壓力過大,讓魏 國“病急亂投醫”。如果這個壓力不解除,就算沒有惠施、公孫衍,搞“合縱”的也會大有 人在。因此,張儀決定親自出馬,給“合縱”來一個“釜底抽薪”——搞“連橫”,拉魏國 入秦國的夥。? 公元前 322 年,秦惠王對外宣布免去張儀的職務,張儀來到魏國,遊說魏惠王跟著秦國 混,搞“連橫”。? 張儀通過分析魏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政治環境,向魏惠王“講事實、擺道理”,讓魏國 依附秦國。? 從地理環境來看,魏國處於中原腹地的平原地帶,受到各大國的夾擊,又無天險可守。 無論魏國願意不願意,這裏必然是各大國較量的“戰場”,這在前麵已經說過了。? 從政治環境來看,魏國國力衰頹,隻有依附大國才能生存。但魏國無論傾向於哪一家, 都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攻伐。? 基於這樣的形勢,張儀恐嚇魏國,說秦國隻要出兵,立馬就能斷絕魏國與齊、楚、趙等 “合縱”國的聯係。如果再拉上韓國一起打,便能把魏國一口吃掉。? 恐嚇完了就是拉攏,張儀又替魏惠王分析,說魏國如果依附秦國,楚、韓兩國絕對不敢 亂動。秦國真正要對付的是楚國,如果魏國背靠大樹,幫助秦國收拾楚國,實際上也是在為 魏國自己打江山,何樂而不為?? 張儀說得很誘人,但魏惠王對秦國的底細再清楚不過,所以打死也不同意,說你秦國奪 了我魏國這麼多土地,現在想打楚國了,就來拉我入夥,給你打頭陣。要入夥也行,先把土 地還回來。? 魏國軟硬不吃,秦惠王怒了:拉你入夥是看得起你,別不識抬舉!讓你進屋暖和暖和, 你還上炕了!想要土地是吧?有本事來搶!? 於是,為了配合張儀在魏國的行動,秦惠王派兵討伐魏國,一舉奪取了曲沃、平周兩座 城池。舊的失地沒要回來,反而又丟了更多的地盤,魏惠王這才乖乖就範,拜張儀為相,對 他言聽計從,公孫衍再次出走。? 此時,張儀名義上是魏國的宰相,暗地裏卻與秦國聯絡,實際上是同時執掌兩國的相印, 秦、魏第一次“連橫”正式形成。秦國拉攏了魏國之後,暫時掃除了“合縱”的心腹大患, 又將目標轉向最東邊的齊國。? 公元前 322 年,秦國向魏、韓借道,進攻齊國。剛剛繼位一年的齊閔王任命匡章為將, 65? ?
組織齊軍抵抗。? 這仗打得也有趣,由於兩軍實力大致相當,誰都不敢貿然發動進攻。於是,秦、齊兩軍 索性安營紮寨搞“靜坐”,你盯著我、我盯著你,就是不動手,隻派使者頻繁來往其間。匡 章讓一些人穿著秦軍的衣服,混入對方軍營“潛伏”,製造混亂。? 有些人不明就裏,怎麼能在秦國的營地裏看到一些老麵孔?以為匡章率領齊軍準備投 降,於是就有人告到齊閔王那裏去了。告狀的人一個接一個,但慧眼識人的齊閔王一概不理、 充耳不聞。很快,匡章見時機成熟,趁亂發動進攻,一舉打敗了勞師以遠的秦軍,秦國這次 長距離攻齊沒有得逞。? “連橫”的第一炮打成了啞炮,極大地鼓舞了魏國內部的“合縱派”,親齊勢力再次抬 頭。受到威脅的齊、楚兩國也強烈要求魏惠王驅逐張儀。? 張儀隨即被驅逐回秦國,公孫衍又回到了魏國,官複宰相之職。公孫衍繼續遊說諸國, 爭取第三次“合縱”。由於齊、楚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秦國的壓力,這一次遊說進行得非常順 利,“合縱”之勢很快形成。? 公元前 319 年,魏惠王去世,兒子繼位,是為魏襄王。秦國趁著魏國國君新老交替,出 兵奪取鄢陵,促使魏襄王更加堅定地執行“合縱”路線。? 公元前 318 年,為了體現“合縱”的力量,公孫衍糾集三晉、燕、楚五個國家聯合出兵, 準備攻打秦國。? 秦惠王曾說這些國家搞“合縱”是“連雞”,還真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當年的“五 國相王”成為一場鬧劇,如今的“五國攻秦”恐怕也好不到哪裏去。? 果然,楚、燕兩國一開始就掉鏈子,剛一出兵就甩下一句話:“家裏有事,先走了”。這 樣一來,隻有國土毗鄰秦國的韓、趙、魏三兄弟執行了原定的作戰計劃。? 三晉聯軍氣勢洶洶向西殺去,大有“橫掃暴秦”的雄心壯誌。到了函穀關,剛見到秦軍, 原本還加速飛馳的三晉聯軍競相換成倒擋——油門一轟,比誰逃得快。? 秦國正愁找不到機會打架,送上門的鴨子當然不會輕易放走。三晉聯軍一觸即潰,秦軍 就乘勝出關追擊,把這窩“連雞”打得抱頭鼠竄。? 魏國被打得最慘,機靈的魏襄王眼看形勢不對,立即放棄“合縱”,轉而向秦國求和。 “五國攻秦”,當頭的是魏國,如今老大都投降了,還抵抗個什麼勁?於是韓國宣布停火, 收攤回國。楚國、燕國雖然沒出兵,但畢竟是掛了號的,也跟著與秦國講和。聲勢浩大的“五 國攻秦”就這樣被打成了“樹倒猢猻散”。? 秦國一直都在找機會闖蕩中原,這一次怎麼如此爽快地答應了求和呢?這跟公孫衍給秦 國後院放的一顆“定時炸彈”有關,這顆“炸彈”就是秦國西麵的小國義渠。? 有一年,義渠君到魏國訪問。公孫衍認為這是一個給秦國後院放“炸彈”的機會,他對 義渠君預言道:“中原各國不打秦國的時候,秦王就要收拾你們義渠;一旦中原對秦國開戰, 秦王又會用重金來賄賂你。”? 公元前 327 年,秦惠王曾以武力迫使義渠君臣服,這種倚強淩弱的強盜行為,始終讓義 渠君耿耿於懷。? 五國攻秦時,公孫衍的預言再次應驗了,秦惠王果然贈送給義渠君一份厚禮。義渠君對 公孫衍的判斷力佩服得五體投地,也對秦國的反複無常深有感觸。於是,義渠君趁著秦國出 兵抗敵、國內空虛之機,率兵偷襲秦國,並在李伯(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取得勝利。? 麵臨兩線作戰的秦國一下子慌了手腳,正值四國求和,也就順著台階下來了,抽出一部 分兵力回國收拾義渠。? 秦國為什麼還在函穀關留下一部分部隊呢?除了收拾小小的義渠用不了這麼多人以外, 更重要的是因為五國之中,隻有四個國家服了軟,“一根筋”的“釘子戶”趙國還在死扛。 秦國抬頭一看,別人都退後一步,你趙國還在那兒傻站著,這不是找打嗎?好!我滿足你的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