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限製都可能成為你的工具(1 / 1)

任何限製都可能成為你的工具

一個成熟的30歲男人應該盡量改變心浮氣躁、好高騖遠的毛病,腳踏實地、沉穩前進,從小事做起,注重細節走向成功。

創業者要有大刀闊斧的魄力、眾醉獨醒的精神。風氣影響不了他,潮流阻擋不了他,輿論掩埋不了他!對他來說,理想是動力,抱負是明燈,機遇是階梯。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征服崎嶇,跨越“斷層”。艱難險阻動搖不了他進取的雄心壯誌,披荊斬棘朝著既定的目標拚搏向前,“不到長城非好漢”,那才是創業途上真正的強者。

王立亮,1968年出生在青島膠南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從小夢想當科學家的他,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91年,王立亮因家境貧寒與大學失之交臂。那年冬天,王立亮穿上了嶄新的軍裝,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

1994年,王立亮轉業進了膠南縣的一家化工廠當技術員。隨著全國性的“下崗”風潮,王立亮在工作不久後,被安排下了崗,重新回到了農村。

在外人眼裏,王立亮的人生之路繞了一個大彎,又回到了原來的地點。然而王立亮不這麼認為,三年的軍旅生活讓他掌握了一定的學識,更練就了他敏銳、堅強與不屈不撓的性格。王立亮決心憑借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創造自己的生活。

王立亮想到了用手裏的錢進行投資創業,並首先審視了自己的實力:資金少,做大生意是不可能的,隻有做投資少、見效快的小本生意——王立亮首先給自己的大方向定了位。

那麼,在眾多投資少的行當裏,選擇哪一個最適合自己呢?王立亮在篩選了眾多信息之後,親自到青島經濟開發區進行考察。一天中午,他被開發區排成長龍的車隊吸引,仔細一看,才發現是等候洗車的隊伍。於是,王立亮索性在這裏觀察了一個多星期,結果他發現,開發區內的五家洗車房生意都很好,都有車在排隊等候,一天下來,每家都有四五十輛車的業務。他在心裏算了一筆賬,十幾分鍾洗一輛車,每洗一輛車收費10元,一天下來的利潤少說也有兩三百元。王立亮心中一亮:這個行當不正適合自己嗎?

王立亮把洗車場建在了膠南。膠南雖是一個隻有幾十萬人口的縣級市,但經濟環境很好,卻沒有專門的洗車場。洗車不需要專業技術,租好一個場地,購回一台高壓水槍,辦好相應的營業手續,1996年5月,王立亮投資6000元的洗車場開了張。這是膠南市第一個專業洗車場,王立亮占盡先機,生意出奇的火爆。三個月後,隨著業務的增多,王立亮很快擴大了場地,雇了工人,並增加了為汽車打蠟等相關的業務,將小小的洗車場辦成了專業的汽車美容店。這樣辛苦一年下來,王立亮有了5萬元的積蓄。

王立亮的成功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啟示:在創業之前,任何限製都可能成為自己創業成功的工具。

和尚向來不用梳子,這是你把梳子推銷給和尚的限製,但當你合理利用,該限製也能轉化為你成功的工具。

某公司招聘四個推銷員到寺廟賣梳子,誰銷售的梳子多,那麼誰的分紅就越高。結果,第一個推銷員吃了閉門羹;第二個推銷員以梳子能夠疏通血脈的功能,賣出了100把;第三個推銷員以整理香客儀容為由,賣給了寺廟1000把;第四個推銷員則對寺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之後,便讓方丈在梳子上刻下“積德行善”和寺廟裏的一些對聯,一定會給寺廟增添一大部分香火錢,同時也能夠讓寺廟名聲遠播。

方丈覺得可行,便同推銷員簽訂下一大筆訂單。第四位推銷員充分地利用寺廟的功能以及方丈的心理,以“積德行善”為出發點,利用宣傳的手段來為寺廟傳播名聲。

任何限製都不可怕,世界上也沒有不可能的事情,關鍵是看你能不能把這些不利的因素消除,甚至轉化為對你有利的因素。

如果你在30幾歲已經決定創業的話,你必須對自己有一個詳細的分析,對創業的環境有充分的認識,不要懼怕以前摔過的跟鬥,也不要懼怕前邊可能存在的溝坑,任何限製,隻要你合理利用,都可能成為你成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