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堅強的團隊是領導永遠的後盾 苛希納定律:用人要精不要濫(1 / 1)

第五章堅強的團隊是領導永遠的後盾 苛希納定律:用人要精不要濫

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3倍,工作時間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這條定律是西方著名管理學者苛希納研究發現的,被稱為“苛希納定律”。

該定律告訴我們,在管理上並不是人多力量大,企業管理人員越多,工作效率未必就會越高。苛希納定律要求我們,要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時間,降低工作成本。

中國有句古話說:“龍多不治水,將多不打仗。”本來隻需一個人幹的活,領導卻要安排兩三個人,結果是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一個人幹,一個人看,還要一個人在搗亂,三個人倒不如一個人幹得多、幹得好。所以才有“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

古代,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方麵,也披沙揀金,寧缺毋濫。在唐太宗統治的22年間,政府官員,數量不多,卻非常精幹,辦事效率也極高。李世民的高效管理體製,是古代社會實行了大社會、小政府、低成本運行機製的一個典型代表,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成功範例。

隋文帝統治時期,“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故事同樣說明了苛希納定律,這個故事出自《隋書·楊尚希傳》:“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裏,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縣寮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精幹良才,百分無二……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一則統計資料說,一個官吏,漢代管理7945人,唐代管理3927人,元代管理2613人,清代管理911人。我們今天一個幹部管理30人。這些統計數字的可靠性也許值得研究,但官冗之患確實日見其甚了。

如今,有許多企業也都存在類似現象。企業機構臃腫、層次重疊、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給企業帶來許多不良後果。

企業多設一個職位,也許就得多配備一個秘書、一個助理、一個業務員或一個打字員等。無數事實已經證明:不管是否真的有工作可做,如果員工為消磨時間而擴展工作,那麼工作人員就會成倍增加。而增加的人員也不會閑著,他們會一個個地製造“工作”。以往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現在則可能要經過五個人的手才能完成。人員不斷增加,辦公室麵積也會隨之擴大,即使企業有多餘的辦公室,也很快就會人滿為患。

在管理上並不是人多力量大,管理人員越多,企業工作效率就越高。所謂人多必閑,閑必生事。企業領導必須精兵簡政,盡快確定企業最佳人員規模與組織規模,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精幹、成本合理的經營管理團隊。在國外,德國著名的大眾汽車公司,在幾十年的經營活動中都較為順利。但當世界出現石油危機時,這家大企業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1974年發生了高額虧損,1975年虧損的勢頭加劇,使這家名聞全球的大企業麵臨著崩潰的邊緣。

在這關鍵時刻,斯米克爾應聘接管該公司總經理職位。他上任後對公司作了全麵的了解,發現客觀原因是導致公司經營困難的一個方麵,但企業內部機構和人員過多所造成的各種阻力,才是更為主要的一個方麵。據此,他果斷地采取了一項措施,就是精簡公司的機構和各級領導班子人員,清除了那些不幹實事,提不出建議的領導和管理人員,對那些爭權奪利,給企業生產造成內耗或不利於提高生產效率的人員,均予解除。經過這麼一改,大眾公司的員工從11.2萬人減少到9.3萬人。由於減少了中間環節,政令暢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時,公司的費用支出也大大減少了,到1976年,公司扭虧為盈,實現利潤10億馬克。從此以後,大眾公司恢複了元氣,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斯米克爾從大眾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初陷入的高虧損中,總結出企業各級領導者如不稱職,龐雜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會相隨產生,整個企業的管理係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的教訓。如果企業各級領導班子和人員能夠精幹,不但可以節省各項費用,還可以提高效率。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在很多情況下電腦代替人腦,機械手取代人手,精幹的人員已成為企業普遍追求的現實,亦成為衡量企業競爭能力的條件。

知而思之:

隻有機構精簡、人員精幹,企業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隻要管理幅度不超過企業人員的管理能力所及,管理人數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