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待人處世潛規則 把握善良的分寸
與人為善是一種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而且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芒。有許多用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著與人為善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與人為善總是一種蘊藏在人內心深處的珍貴的感情。它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對行為的一種保證。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授人玫瑰,手有餘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些都是人之古訓。這些話就是提倡大家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人生在世,總免不了給人恩惠、對人關照,如果不帶目的地去做,雙方將自此結下善緣。這看似是一個公理。但如果放到具體的特殊場合中去評價一個人的為善行為,則不是簡單地如人們所想,甚至出乎人們的意料。
下麵的這些故事不必問出處,每天不知要發生多少次。
小學生小馬看見自行車倒了,便主動過去幫忙扶起來,誰知這時車的主人正好過來看見了,非但不感謝小馬,還指責是小王弄倒的,甚至可能指責小馬正準備偷車。
小夏放學回家路上碰運氣見一位老奶奶摔倒在路上了,便跑過去扶她起來,老奶奶沒有感謝,卻耍起賴來,說是小紅撞倒她的,還一定要去醫院裏檢查,索賠醫藥費。
而每天我們不知要從報紙上看到多少因種種原因而舍己救人的“烈士”卻得不到社會的肯定,更有甚者可能因為救人而惹上官司。許多吃過虧的人,常常謂然長歎世道之艱險,人心之叵測,卻不知雖然害人之心不可稍有,但是施善之心也要把握分寸。
在這方麵,我也是有親身體會的:一次我在馬路上騎得很快,突然有人叫住我,我費好大勁才把車刹下來。那人一見我就訴苦,說是來找工作沒找著,身上卻已身無分文,找我要十幾塊錢路費。我毫不猶豫就抓一些零錢給他了,有二十幾。幾天之後我從同一條路經過,卻發現他依舊在那。每天經過天橋,其實順手給一些零錢給那些乞討者並不是一件難事,可是誰又知道其中有多少是假的,是騙子呢?
上麵這些其實還是小事,我們忍一忍,做了好事隻要自己心安就可以,不一定要追求別人的認可。其實給予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能夠給予說明自己的精神“富有”。並且大部分人都能從助人為樂中得到一些快樂。誰不想能夠大把大把的灑錢讓眾人撿,而自己則在旁邊領受別人的感恩呢?正是這種心理構成了善良的基礎,隻要心智正常的人都還是善良的人,他們都渴望慷慨解囊,無私奉獻,這包括愛、同情、尊敬和物質財富。雷鋒也是因為能夠從助人為樂過程中得到自己的快樂,他才會堅持無私地幫助別人。
我們應該表現得善良,我們也能夠給他人一些幫助。但有時這個社會卻並沒有給我們為善的環境。有時候一些情況卻不允許我們毫無保留地善良。善良也是要有分寸的!我們過分慷慨,對一些人來說,似乎是你給予他們越多,你越應該給予他們越多。這些人的舉動就像你欠他們似的。由於你渴望心地善良,你毫無遮擋,將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麵前,而成了別人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更能形象地說明“把握善良的分寸”這個道理。砍柴人上山砍柴時意外幫了一個神仙,神仙說他的手指可以點石為金,答應滿足他的三個要求。砍柴人的第一個要求是把身邊的一塊巨石變成黃金,神仙答應了;第二個要求是把山上的石頭變成黃金,神仙也答應了。第三個要求是什麼呢?是想要神仙的那個能點石為金的手指!神仙一怒之下,把所有的黃金又變回了石頭了。這雖告誡我們不應太貪心,也告誡如果我們是神仙的話,就不應該太善良。
防人之意豈能全無,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最善良的人被欺負、被虐待?對女同胞尤是,她們太善良了。我們常聽說哪個女孩被人糟蹋了後,非但不責怪對方,卻因此“忍辱負重”,為那個人做一切事,不管外人如何勸誡。這樣就會讓惡人認為以前惡的對,惡得別人怕他,所以別人幫了他,他反而認為是拍他馬屁,有時幫了他,他不僅不感恩戴德,反而恩將仇報,由此看來,幫助凶惡的小人隻會引火燒身。所以哲人雲:仁慈施與惡人,便是虐待善類。
真正的涉世深者都認識到適當的節製是必要的,而且切不可過分地表示同情。同情是一種良好的心態,而不是盲目地去為別人做多少好事。為了做到與人為善,務必抑製自己過分行善的欲望。同樣的道理,聰明的父母都知道,控製自己過度嬌縱和溺愛孩子的迫切心情,是促使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方法。他們十分明白:必須把自己控製在一個範圍內,才能做到真正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