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意萬重 8個人的希望錄像
這八個人,第一次麵對鏡頭,顯得有些拘謹。
談及希望這兩個字時,他們會有點害羞,有點恍惚,甚至躲閃鏡頭。
她,河南人,住在北京清河,每天淩晨三點起床,五點趕到北影廠門口攤煎餅,一攤就是七年。風雨無阻。她希望有更多人來買點煎餅,這樣,她就可以多賺幾塊錢,讓念書的孩子吃好點。
他,58歲,沒有老伴,無兒無女,在公園做了五年的綠化工。他每天的飯菜就是饅頭蘿卜白菜粉絲……偶爾,他可以攢起一堆易拉罐,賺點小錢。他希望每個星期都能吃上兩次肉,不管豬頭還是牛肉。
他,18歲,成績一般,高中畢業之後,也許隻能上個大專。他乘暑假出來當了兩個月的保安,每天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指揮交通。他希望能在學校裏好好表現,將來當個公司的小職員。
他有點胖,三十來歲,是個出租車司機,每一次大班要連續不停地開18個小時的車,跟女朋友一周才能見上一次。情況好的時候,每個月交完租金,還能剩下3000塊錢。他不知道還能做點什麼。他希望一個月能好好休息兩天,希望自己的女朋友能夠理解他。
他,20歲,成天穿個紅色的T恤溜達在北京的天橋上和小區裏發廣告。不管大雪還是暴陽,他都得一直站著,一直跟來往的人說“您好,麻煩您看看”。每當遭遇白眼和嗬斥的時候,他心裏會很難受。他是個外鄉人,沒辦法,隻能這麼糊口。他希望能找一個穩定點的工作,不再讓家人擔心。
他是簋街上的一個賣唱歌手,吉他是每天晚上唯一的夥伴。他的收入要看當天的運氣和客人的心情。有時碰上小混混,唱了半天,一分錢拿不到不算,還得請他們喝紮啤酒。他希望,人們能給賣唱歌手多一點尊重和支持。
他是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24歲,來北京投了200多份簡曆,仍然沒有找到工作。《北京人才市場報》是他每天必看的報紙。他仍然在投簡曆,仍然在各大招聘中心徘徊。他希望能盡快找到一份工作,不管幹什麼,最好明天就能找到。
他是個裸婚族,25歲,上月兒子剛出生。一家三口,住在15平米的房子裏。他是個送水工,他希望每天能多送點水。500桶,1000桶,甚至更多,他都沒有問題。送完一桶水,他可以提成兩毛錢。很多時候,是從沒有電梯房的一樓搬上六樓。問他累不累,他笑笑:“男人的肩膀硬得很。”
這是真實的八個人。他們在楊嘉鬆的《我希望我的希望不再隻是希望》裏,他們的每一張臉都鐫刻著未來,他們活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裏。
他們都沒有絕望,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