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我反複勸說他,結果都被他強硬的話回絕了。關於不讓他去的事,我隻好作罷。
我們倆到達大連已經是第二天中午,剛一走出車站,我就看到車站廣場上停著幾輛掛著軍牌的吉普車。見到我倆,從車上下來了一個人,這人我還認識,正是在鬼湖解救大家的師長——張偉。
見到他,我挺意外的,按道理軍區一個師長,官職已經很大了,沒想到親自過來接我們倆。
他上來先是跟我三舅客套了幾句,顯然對地質界的老前輩,還是充滿敬意的,對我簡單的問了一聲好,我們幾人便坐上了車。彭先生隊伍駐紮的地方,並沒在大連市區,兩輛軍用吉普從中山區,穿過甘井子區,穿過了一條修建一半的隧道,最後到達了旅順。
彭先生把營地放在了旅順,讓我覺得並不是隨便放的,他應該有著某種寓意,在提醒大家,提醒著存有一腔熱血的男孩!
旅順這個地方,在中國曆史上十分的有名,它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
它有名的原因並不是它的地理位置。而且日本人在那裏進行的鮮為人知的暴行。
1894年11月21日至25日,旅順屍骨如山,血流成河,兩萬多手無寸鐵的中國無辜百姓,被喪心病狂的日軍嗜血屠殺,全城僅有36個中國人活了下來。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幸免,是由於需要他們掩埋死去的同胞。
1894年7月25日,久已覬覦中國東北的日本侵略者,在黃海派軍艦偷襲清軍高升號運兵船,揭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
11月21日,日軍攻陷海防要塞旅順。
日軍以“勝利者”姿態闖入旅順的第一刻起,惡魔般的殺戮便開始了。許多目擊者記述了當時大屠殺的真相。
當時,美國貨輪“哥倫布號”為同日作戰的清軍運送軍火,被困於旅順口,英國海員詹姆斯·艾倫親曆了這場災難。
1898年,他在回憶錄《在龍旗下——甲午戰爭親曆記》中寫道:“日本兵追逐逃難的百姓,用槍杆和刺刀對付所有的人......跪下磕頭的、苦苦哀求的、躲藏的、逃跑的,遲早都要被殺掉.....從市街的入口到碼頭的十餘條街道之間,死屍累累堆積如山,房前屋內無處不橫躺豎臥著屍體,腥風衝鼻,血流滑靴,許多地方隻能踩著死人方可通行......凡是想從海上逃離旅順的居民,所乘船隻全部遭到魚雷艇的追擊和來自海岸的槍射,不是沉沒便是觸礁,海麵上漂浮的屍山就像旅順港裏似乎有很多魚群一樣......”
如此喪心病狂的嗜血屠殺,竟然通宵達旦地持續了四天三夜!在日軍的刀光槍響中,兩萬多條性命瞬即化為冤魂,旅順城儼然成為一座死亡之城。
英國法學泰鬥胡德蘭博士在其著作《中日戰爭之國際公法》中曾披露:“在這次屠殺中,能夠幸免於難的中國人,全市隻剩36人。
這36個中國人,完全是為驅使他們掩埋其同胞的屍體而被留下的。他們的帽子上粘有‘勿殺此人’的標記,才得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