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武則天(1 / 2)

乾陵占地有兩萬平方公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北麵有玄武門,南麵有朱雀門,東麵有青龍門,西麵有白虎門,四門的石獅挺胸昂首,雄踞於門前。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

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

這些石人殘像高在1米6至1米7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裏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

但最為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是沒有腦袋的,這就讓人產生了許多的疑問,為什麼乾陵會用這些沒有頭的石像守陵呢?

如果仔細觀察它們,會發現從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頭被砸掉的痕跡。那麼,這些石像的頭部失蹤是人為的呢?還是天災呢?

關於石像沒有腦袋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就是,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末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裏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於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

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裏踐踏糧食,然後在第二天又煽風點火似的,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地的群眾認為這個外國使者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詩人描寫乾陵的詩句中出現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說的應該就是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間的傳說在時間上有相近之處。

雖然上述都是民間的傳說,不能作為依據,但考古學家又進一步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

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號這一天,在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

而乾陵距華縣隻有100多公裏,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便是震驚中外的關中大地震。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許多陵前的石像石馬都是在頭部上受損了。

再有就是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由於當時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