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究竟什麼是理財,財到底該怎麼理,其實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理財就是對個人、家庭財富進行科學、有計劃和係統地管理、安排。簡單地說,就是關於賺錢、花錢和省錢的學問。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重攢錢而忽視理財,他們隻把目光放在提高收入上,卻沒有在正確使用錢方麵下功夫,甚至根本沒想到理財也是學問。他們中間有人這樣認為,理財是富人的事。錯!理財不是富人的專利,而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技術和方法。工薪階層更需要理財,他們麵臨著買房、買車、結婚、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現實壓力,更需要理財增長財富。他們也知道錢生錢易,但是沒有做出具體計劃,沒有認真實行,隻是抱著有錢即花,餘錢即存入銀行等基本想法,希望憑借工資等收入積累財富,後來發現離自己的生活目標越來越遠。因為錢就像食品,當你擁有足夠的食品時,你根本不會想到它。然而,當你一旦失去時,你根本就考慮不了別的。可錢究竟是怎麼失去的呢?除了投資虧損,最關鍵的就是因為你不理它而帶來的因時間因素造成的價值貶損。
有這樣一則聖經故事:某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說:“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怕丟失,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美國學者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有不少人一生下來就家境貧寒,但後來卻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部分人通過投資、理財,經濟狀況漸入佳境,過上了寬裕的日子;另一部分人卻束手無策,坐等機會,隻能終生在貧困線上掙紮,更談不上個人發展了。是否肯去投資,是否善於理財,對於缺錢者來說,其結果截然不同。
德國多特蒙德足球場旁邊有一間矮小的房屋,裏麵住著一對老夫婦,男主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掃球場、修整草坪。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位老人就是當年叱吒球場的球星羅塔爾·胡伯。老邁的胡伯常常追悔當年的奢華生活,“如果我當年節省一點……”。據一項對150位退役球星的調查,其中隻有9%的人還維持著以前的生活;44%的人過著普通人的日子;21%的人負債累累。球星胡伯故事警示我們必須要管好自己的錢袋,做好家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