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人不等式 13. 坦蕩不等於放蕩
坦蕩,是骨子裏的率真,雖有時不被人理解,但它卻是一種對生存態度的堅定信念,一種無愧我心的堅持。
放蕩,是指放縱,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任由自己怎麼做,是一種純粹以本我支配身體行為的生理衝動,更是一種有悖倫理和道德的沉淪。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坦蕩,即寬且平,喻指人心地正直,心胸開闊,有時也常常用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人生追求。放蕩,即放縱,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任由自己怎麼做。從字麵上理解,坦蕩絕不等於放蕩,我們做人要坦蕩,不要放蕩。放蕩是一種社會不容的不良行為,害人害己。而坦蕩則不同,坦蕩是一種豁達。坦蕩人的心靈就像一汪碧泉,清澈見底,容不得半點汙穢和虛偽。
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像春風拂麵,清爽舒適;像秋月揮酒,皎潔光華。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困難的時候,都是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沒有仇怨。
春秋時,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爭奪王位而戰。鮑叔助小白,管仲助糾。雙方交戰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險些喪命。後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執政後,任命鮑叔為相國。可鮑叔心胸寬廣,有知人之明,堅持把管仲推薦給桓公。他說:“隻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麵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益,我不如他;講究忠信,團結好百姓,我趕不上他;製作禮儀,使四方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齊桓公也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私之仇,采納了鮑叔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後,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麵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齊桓公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坦蕩是一種大度,裏麵藏有寬容。現實生活中,有人當眾汙辱了你,你不應該記他一輩子;身邊人做錯了事,你也不用喋喋不休地或暗地裏對他予以算計。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楊戲,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麵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脾氣。讓楊戲當麵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眾人的麵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了台。所以,他隻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讚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