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李嘉誠對於整個生產流程都已經熟悉了。但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知道。為了把這些核心技術學到手,他想到一招,假日裏,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一起去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相關技術,佯稱他準備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加之李嘉誠三番五次的請客,那些工人也和他漸漸熟悉成為了朋友,於是把生產塑膠花的技術統統講給李嘉誠聽,就這樣,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對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掌握得非常透徹。
最終,李嘉誠滿載而歸。回到香港之後,李嘉誠不動聲色地把幾個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辦公室,他宣布,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一年之後,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在塑膠業異軍突起,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李嘉誠也由此獲得“塑膠花大王”的美稱。
為了在塑膠花市場打開市場,李嘉誠為此作了十足的準備,要是沒有這些準備,相信李嘉誠也成不了“塑膠花大王”。
寶潔公司自從生產嬰兒紙尿布以後,產品大受歡迎,一度占領了世界各地的市場。也許公司的領導人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犯了一個商場的大忌,沒有做任何調查就在德國和中國香港市場同時推出了同一種產品。
但不久之後,德國和香港的用戶都對這種產品有意見,德國的消費者反映,寶潔公司的尿布太薄了,吸水性能不強。而中國香港的銷售點卻向總公司彙報:香港的消費者覺得尿布太厚了,簡直就是浪費。
為什麼同一種產品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這讓保潔公司的管理者摸不著頭腦。最後公司派出調查人員通過調查得知,原因是德國母親和香港母親使用尿布的習慣不同。德國人凡事講究製度化,完全按照規矩行事,德國的母親也是如此,早上起來的時候給孩子換一塊尿布,然後就這麼一整天都不會去管他,一直到了晚上才會再去換一次。於是,寶潔公司的尿布就明顯太薄了。可是香港的母親卻是把嬰兒的舒適當作頭等大事,隻要尿布濕了就會換上一塊新的尿布,一天不知道要換多少次,所以寶潔公司的尿布在這裏就顯得太厚了。
由於保潔公司急於求成,想著盡快占領這兩個地區的市場,於是沒有考慮兩個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沒有做好任何準備的前提下,就依照自己的主觀意願設計出了新的產品,結果弄得消費者怨聲載道,使寶潔公司蒙受了不少的經濟損失。
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工作中的準備和失敗是成反比的,準備越充分,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就越低,而準備越不充分,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沒有李時珍幾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麼會有《本草綱目》的誕生;如果沒有曹雪芹十載披閱,增刪數次的嘔心瀝血,又如何有鴻篇巨製《紅樓夢》的問世。因此,當你想要在職場幹出一番成績的時候,你就得先問問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