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笑傲人生:讓你的優勢經得起考驗 4.隨時清除自己人性的弱點:發現自我弱點,立即鏟除
在克服缺點中升華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人人都有弱點,而過分地關注自己的缺陷和弱點則是最愚蠢的做法。很多時候,什麼導致不幸、什麼產生幸福往往是我們所不能預料到的。因此,不論處於怎樣惡劣的境地,我們一定不能絕望而是要努力拚搏,積極開發自己的弱點,化劣勢為優勢,登上成功之巔。 當阿諾德?施瓦辛格成為一名職業演員的時候,他有一個弱點:濃重的奧地利口音。這本來是一個弱點,但是當奧地利口音和他扮演的動作英雄的魅力混合在一起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他的弱點就變成了優點。口音成為他所塑造人物的一個特征,人們也紛紛仿效。
美國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中曾有一個傑出的踢踏舞舞者,他被稱為“木腿貝茨”。貝茨在早年失去了一條腿,這樣的弱點會令大部分人放棄成為職業舞者的夢想。但是對於貝茨來說,失去一條腿不是他的弱點,因為他把這種弱點變成了一種優勢。他把一個踢踏板安裝在木腿的底部發展出一種切分音式的踢踏舞風格。他在演出中脫穎而出。
基金募集大師邁克爾?巴斯奧福因為將不被看好的成員發展為最好的基金募集人而震驚西方世界。他知道弱點可以轉化為優點。比如說,如果基金會有一個“害羞”的秘書和他一起工作,他就會讓那位“害羞”的秘書成為“最佳的傾聽者”。很快的,捐贈的人都迫不及待地要同這位害羞的員工談話,因為她是一個絕佳的傾聽者,她讓說話的人感到自己非常重要。
美國勵誌大師史蒂克?錢德勒早年的一個弱點是同別人談話的障礙。他對自己同別人交談的能力沒有自信,因此養成了給別人寫信和寫便條的習慣。熟能生巧,過了一段時間,他成了寫信和寫便條的高手,他把弱點轉化成了力量,他寫的信和便條拓展了他的關係網。
我們的所有弱點都是可以轉化的,隻要用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它。一旦我們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弱點,弱點就很可能變為長處,種種創新的可能性將不斷地湧現出來。 任何人隻要願意控製自己的弱點,願意接受積極思想,就能夠使自己的弱點發生變化。 暢銷書作家兼名嘴傅佩榮在上小學時,隔壁搬來的新鄰居家中的小孩說話口吃,他覺得好玩就跟著說,沒想到自己因此而成為嚴重的口吃者。
那時候,傅佩榮上課很害怕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每回總是麵紅耳赤,支支吾吾地說不出半個字,因而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別的班的小朋友知道了,還捉弄他邀他去他們班上演講。
為了維持自尊,傅佩榮非常認真地念書,用功課來彌補口吃的缺憾。他說:“人生不能沒有考驗,口吃的毛病曾讓我非常自卑,卻也同時啟發了我,在其他地方證明自己的價值。”
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傅佩榮就這樣生活在口吃的缺點的陰影下,直到高二時才去參加口吃矯正班,慢慢地學習說話技巧,而一直到耶魯大學念完了博士,他才徹徹底底改掉了口吃的毛病。
傅佩榮在不斷克服自己口吃的缺點的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和修養,終於成為名嘴。 每一個人都有弱點。不同的是,一般人讓弱點成為羈絆,一事無成;成功者卻能克服、甚至開發了自己的弱點,把弱點轉化為優點。世界是公平的,絕不會因為一個人身體有缺陷而剝奪他的成功與幸福,也不會因為一個人性格的靦腆而掩蓋他的榮耀和風采。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機會,就要看我們是否有信心、有毅力去把握它了。
那麼,要怎樣來克服自己的弱點,使自己的整體素質得到升華呢?
1.克服弱點要學會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弱點。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弱點與自我想象的弱點混為一談。大多數有自卑感的人總是把注意的焦點放在自己的弱點上,對不重要的事也把它誇大了來考慮,以為每個人都在注意這些事,而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一些人強調自己性格上的弱點,然後又費盡心機證明,“因為這個弱點,所以不能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能成功、快樂和堅強。所以我們必須決定自己打算要突出哪一方麵的優勢,而這一決定權在於我們自己。一旦我們選擇突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自卑感便會消失,一種強有力的能力便會取代我們的缺陷和弱點。
2.要有積極的心態,往往能使一個人將自己的弱點積極地轉為最強的部分。這種轉化的過程有點類似焊接金屬,如果有一片金屬破裂,經過焊接後,它反而比原來的金屬更堅固。這是因為,高度的熱力使金屬的分子結構更為嚴密了。
3.克服弱點要防止氣餒。我們性格中有一種普遍的弱點便是氣餒。氣餒必然導致失敗,但如果我們能多堅持一下,多努力一下,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掙脫自卑的羈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當中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勇氣。世界上許多成功人物之所以能成大事,就是因為能超越自卑。 從前有個美國人,相貌極醜,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著。窄窄地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
他是小地方的人,雖然已經身任高職,但直到臨終,但舉止仍是隨意而為的,仍然不穿外衣就出門,不戴手套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共場合忽然憂鬱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什麼地方——在法院、講壇、農莊,甚至於他自己家裏——他處處都顯得格格不入。
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女,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敏感。
沒有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有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後來任美國大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
一個人有這麼大的弱點而不去補償,難道也能得到林肯那樣的成就嗎?
原來林肯並不是用每一個長處去抵消每一個短處來求補償,而是憑著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的長處淩駕於一切短處之上,他不斷地努力學習,用知識和智慧來補償自己的不足。他用拚命自修來克服早期的孤陋寡聞,在二十歲以前聽牧師布道,他們都說地球是扁的。他在燭光、燈光和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珠子在眼眶裏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曆。在教育一欄中填的是:“有缺點。” 林肯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對一切他所缺乏方麵的全麵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愛情與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更高的目標,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裏的一切優點奉獻出來,造福人類。 艾莉諾?羅斯福也說:“未經你的同意,沒有人能使你感覺卑微。”古希臘諺語說:“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侮辱我們。”這顯然是一種心靈“諺語”。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創始人本?伊利諾斯在青年的時候,就有著一段迷失自我的時期,他總是對那些成大事者非常羨慕,想著自己哪天也能成為其行列中的一員。“但我現在沒有自己的房子,隻有一輛破車,我還能幹什麼?怎麼幹?”他經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本?伊利諾斯開始消沉起來,他在旅店抑鬱地讓時間流逝著。終於有一天,本?伊利諾斯清醒了,他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有一次他非常幸運地碰到了美國汽車工業巨頭福特,福特對他的才能十分欣賞,他要幫助本?伊利諾斯實現自己的夢想。
經過八年的努力與福特的支持,本?伊利諾斯終於如願以償地創辦了著名的伊利諾斯大學。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不是其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存在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這些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