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K線——一種特殊的市場語言 第三節 上升形態和見底形態
股市中,投資者經常會用到的K線形態將近60種,可分為上開形態和見底形態,下跌形態和滯漲形態,既是上開形態又是下跌形態三種類型。本節主要介紹上開形態和見底形態。
顧名思義,上升形態和見底形態指的是當這種K線形態出現後,股價即將上漲或已經見底,它們所表示的含義都是股價後市將會有一段升幅,投資者見此圖形後可積極看多。
1.早晨十字星
“早晨十字星”又名“希望之星”,通常出現在股價連續下跌的過程中,由3根K線組成,第一根K線為陰線,第二根K線為十字線,第三根K線為陽線。第三根K線的收盤價已經深入第一根陰線實體之中。如圖3-5所示。
“早晨十字星”的出現說明股價經過大幅回落之後,做空能量基本上已經大量釋放,股價無力再創新低,這是明顯的大勢轉向信號。投資者如果見到這種圖形,可以適量買進。
“早晨十字星”的標準形態如圖3-5所示,其還有三種變異形態投資者也要注意,如圖3-6所示。
另外,在操作實踐中,投資者還要注意一個和“早晨十字星”十分類似的形態,即“早晨之星”。“早晨之星”其形態與“早晨十字星”基本類似,區別在於“早晨十字星”的第二根K線是十字線,而“早晨之星”的第二根K線是小陰線或者小陽線。雖然形態有所差異,但其代表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見底信號,投資者見此形態可積極看多。
2.平底
平底,簡單點說,就是底部相持平的意思。如圖3-7所示。
平底是股價見底回升的信號,如果它出現在股價經過一輪大幅度的下跌之後,那麼股價隨後上漲的可能性會非常大,投資者見到這種K線組合的時候,可適量買進。
3.塔形底
“塔形底”,因其形狀像個倒扣的塔頂,故命名為“塔形底”。如圖3-8所示。“塔形底”是一種表示股價見底回升信號的K線形態,一般出現在股價的下跌趨勢中。
在下跌行情中,股價先拉出一根長陰線,然後跌勢開始減緩,隨之又出現一係列的小陽線或小陰線,隨著跌勢一步步地減慢,最後竄出一根長陽線,陽線的收盤價超過或接近前麵的大陰線的最高價。
一般來說,股價在低位形成“塔形底”後,如若有成交量的配合,往往會有一段較大的漲勢出現,因此,投資者可在此時抓住機會跟進做多。
4.圓底
“圓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股價的走勢呈現為圓底形狀。
(2)圓弧內的K線多為小陰小陽線。
(3)在股價上升的過程中,要出現向上跳空的缺口,由此才能確立圓底形態的成立。如圖3-9所示。
“圓底”形態多出現在股價下跌或者橫盤整理的過程中,這意味著市場做空力量已是強弩之末,後市轉為升勢的可能性很大。投資者見到這種圖形之後,可適當做多。
5.曙光初現
“曙光初現”K線組合是由兩根走勢完全相反的較長K線構成,前一天為陰線,後一天為陽線。第二天陽線向下跳空低開,開盤價遠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但第二天的收盤價卻高於前一天的收盤價,並且陽線的收盤價深入第一根陰線的實體部分中,幾乎達到前一天陰線實體的一半左右的位置。如圖3-10所示。
顧名思義,“曙光初現”的意思就是黑暗的長夜已經過去,股價即將迎來黎明。從技術上來分析,該形態出現以後,暗示著股價已經見底或者已經到了階段性的底部,股價回升的可能性很大,投資者此時可以考慮買進一些股票,適量做多。
這裏要提醒投資者,“曙光初現”在熊市中應用時,要加上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曙光初現”的第二根陽線的最低價必須是13個交易日以來的最低價。這主要是用於避免投資者在熊市中貿然追高,防止增大操作風險。但是,如果市場趨勢向好,股市運行在牛市行情中時,投資者則不必過於拘泥這條規則。因為,牛市中股價漲多跌少,如果強調買入13天以來的最低價,則有可能錯失良機。
在操作實踐中,利用“曙光初現”的時候,要抓住以下兩個關鍵點:
(1)陽線的實體部分應超越陰線實體部分一半以上才有意義。
(2)第二根陽線的實體部分愈長表示力度越大。
在運用“曙光初現”選股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股價所處的階段。
當該形態出現在個股漲幅過大的時候,騙線的可能性非常大。
(2)出現“曙光初現”K線組合形態後,如果股價立即展開上升行情,則力度往往並不大。相反,出現“曙光初現”後,股價有一個短暫的蓄勢整理過程的,往往會爆發強勁的上漲行情。
(3)成交量的變化。
伴隨K線組合形態同時出現縮量,表明股價已經築底成功。
6.旭日東升
“旭日東升”一般出現在連續下跌的行情中。首先會出現一根大陰線或者是中陰線,然後緊接著出現一根高開高收的大陽線或者中陽線。如圖3-11所示。陽線的收盤價已經高於陰線的開盤價,這說明股價經過連續下跌,空方已經無力再繼續打壓,多方奮起反抗,並以得勝終結,後市的前景已經變得十分光明。
見此形態,投資者可適量跟進,待前景明朗之後,再加倉操作。
7.錘頭線
(1)該形態一般出現在股價下跌的過程中。
(2)該形態既可以是陰線也可以是陽線,其陰線或陽線的實體很小,一般沒有上影線,即使有,影線也非常短,但下影線一般都會很長。如圖3-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