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經營圈子要會識人 11看人要注意細枝末節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晚清名臣,可他之所以能夠建立旁人所不能企及的功績,還在於他善於識人用人。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曾國藩受命組織湘軍平亂。為了充實軍隊,他到處招兵買馬,廣納人才。
有一天,三個人同時來拜見曾國藩。當幕僚向他遞上了這三個人的拜帖時,曾國藩沉思了一會兒,對幕僚說:“你去,說我正在與將領商討軍政大事,不敢滋擾,請三位且坐,待會散後再行稟報。”
幕僚便出去向三位訪客傳話。三人無奈,隻得坐下等待。曾國藩讓下人隨時報告他們的舉動。
大約過了幾個小時,三個人在房子裏各有自己的動作。其中一個人正襟危坐,默不出聲,另一個人在房子裏一邊踱步,一邊沉思,氣度從容,而第三個人在房子裏等了一會兒後就顯得很不耐煩了,不斷地向人打聽曾大人的會議是否已散,什麼時候能夠接見他。
天已經斷黑,曾國藩才讓幕僚去告訴那三個人:會議已散,三位客人前來投奔的心意大帥也知道了,今日已晚,便不再留人。請三位明早直接到大帳報名,大帥自有借用之處。
幕僚奇怪地問,為什麼大帥並未與三人交談,便收錄了他們了呢?
曾國藩說:“第一個人比較穩重,但過於死氣沉沉,可用以掌管文書賬冊,其能力功名也止於此耳;第二個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人沉著,勤於思考,將來成就可與我比肩;第三個人有膽略,雖處軍帳之中,並無一絲拘束,但性格急躁,以後可能功成名就,但也不免戰死疆場。”
多年後,三個人的際遇果然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第一個姓王的書記官,果然庸碌一生;第二個人便是被後人稱為湘軍四大統帥的彭玉麟,建水師,立戰功,官至兵部尚書;第三個人是江忠源,立戰功,官至安徽巡撫,但後來在廬州戰死。
人往往會從細微處,反映出他的性格,而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有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慢慢地去了解一個人,我們隻能通過一次短暫的麵談,便要決定是否和他合作。那麼,“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上,來判斷此人能不能用,可不可交。
其實,從生活細節上觀察人、識別人、看人心帶有很大的經驗性,是有一定規律可以遵循的。所以一些有心的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用生活細節去識別人心的四條規律:
一是從小動作、小習慣上看人心。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及一個人的本性往往會通過自身的一些細小習慣、小動作等流露出來。如:總喜歡掰手指的人,一般工於心計,總在動腦筋;坐下就蹺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走路總是駝背低頭的人,一般都心事較重。
二是從言談舉止上看人心。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快言快語、眼神鋒利、情緒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那些表情細膩、注意舉止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
三是從言辭上看人心。說話的時候,把“我想”、“我認為”、“依我看”、“我感到”等等字眼掛在嘴邊的人,一般都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說話的時候總喜歡加上“好不好”、“行不行”、“可以嗎”等等字眼的人,一般都是自信心不強、沒有大主意的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猾、老於世故的人。
四是從表情上看人心。經常喜歡皺眉的人,一般都是心思較重、心事較多、好想這想那的人;經常喜歡用眼角看人的人,一般都是心胸狹隘、心懷叵測、內心深處充滿恐懼感的人;經常喜歡用手撓頭的人,一般都是心緒不寧、心情煩躁的人。
總之,隻要我們平時注意鍛煉自己觀察細節的能力,就一定能發現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特征,從而進一步掌握其內心世界的秘密。
思想指導人的行動,心裏想什麼,必然體現在他的行動上。隻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他人的細節,就能夠看透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