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瑤光愛上的少年,他的名字一直沒有被人提起。
秦殤是不關心,而在瑤光心中,他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姓什名誰並不重要。因為背負著滅門之仇,下山後,少年也隻是杜撰了一個名字對外交往,並不敢透漏自己的背景來曆。
因此,在瑤光死後,這世間居然沒有一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待大仇得報,少年的野心也實現後,他突然覺得內心十分空虛,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來,也沒有那個閑心去將自己的身世昭告天下了。反正不管他叫什麼,都沒有人敢在他麵前撒野了,不是麼?及至後來,少年已經成為了魔修的始祖,將自己牢牢地刻在了曆史之上,也就更沒人在意他究竟叫什麼了。曆代以來的魔修們,都尊稱他為“魔祖”。
當然,現在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暫時還不能這樣稱呼他。所以,為了方便,還是繼續稱他為“少年”吧。
瑤光被追殺之事,自然與少年無關。他能夠遇到瑤光,也真的隻是個巧合。但是,在明知道瑤光的處境、明知道救下瑤光需要承擔的風險之後,少年還能下定決心救下她,自然不是他所說的同病相憐那般簡單。能在仇人的追殺下活下來的少年,可不僅僅是心性堅韌,也不可能還善良單純。
真的善良單純,他早就死了。少年的嘴角揚起了嘲諷的弧度,眼中也隻餘冰冷。這一麵,是少年從未在瑤光麵前表現出來的,剛開始是為了欺騙,後來······後來,少年也說不清自己為什麼下意識的在瑤光麵前偽裝自己。他,就是不希望瑤光看到他猙獰的一麵。他希望,自己在瑤光的心中永遠是那個善良憨厚的少年。
自己潛意識裏的想法,少年剛開始是真的不明白,後來······是不願意明白,最後,是終於無法欺騙自己,隻能承認。雖然,那時早已物是人非,滄海滄田。這遲來的真相,帶來的除了悔意,再無其他。
少年唯一的一次在瑤光麵前表現出自己的本性,就是逼著她離開的時候。他的複仇大業正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一點差錯都不能有,隻有瑤光,是他唯一的軟肋。他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也無非是讓瑤光遠遠的避開這一切。事成之後,自然雨過天晴。若不成,至少瑤光也能保下命來。
這倒不是少年有著多麼高尚的情操,其實當時的他心裏想的隻是,如果他不在了,至少這世上還有一個人記得他。一直記得他。瑤光的感情在少年麵前就像一層玻璃那樣透明,他怎麼可能不知道瑤光永遠都無法忘記自己?
少年最初也沒有想過利用感情將瑤光綁在自己身邊。和許許多多的人族一樣,少年也從來不會相信魔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每個人族都將這句話牢牢的記在了心上,少年隻是希望能與瑤光進行一場利益交換罷了。
是瑤光醒來後的表現讓少年改變了主意。魔族不是一向都高高在上,看不起人族嗎?魔族不是一直都是心計狡詐、殘忍冷酷的代名詞嗎?為什麼這位魔族少女居然這麼天真,這麼好騙?一個溫情的笑容,就讓她感動的痛哭流涕。
在瑤光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麵時,少年發現自己的心無法控製的軟了下來。原來她除了是一個可惡的魔族之外,還是一個年幼的小姑娘,需要人耐心嗬護。雖然瑤光的年齡比少年大多了,但是他們之中更成熟的那個,無疑是少年。
如果說,初見之時,少年覺得瑤光就像一株豔麗至極的牡丹,灼灼惹人注目,那麼如今的她,已經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一株靜謐的山茶花,悠遠寧靜。少年不由為著這種轉變失神,是因為自己嗎?讓她變成了這個樣子?陷入沉思的少年,任由瑤光安靜的離去,沒有追尋。事實上,少年覺得在那一刹那,他喪失了所有的勇氣。不論是解釋,還是追上去。
而這,也成為了此後無盡的歲月中,少年永久的悔恨。
少年的印象中,瑤光一向是個驕傲的敢愛敢恨的女子,麵對這種被人欺騙的事情,她想到的一定會是報複回去。少年隻想逼著她離開,並不在意瑤光是否會恨他。而且,越是恨,越是想報複,瑤光才會好好的藏起來。等她自信能贏過他時,再打上門來。可惜的是,由於長久的聚少離多,因為少年將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了複仇隻上,他居然都不知道瑤光的性子已經變了。
一直以來的悲慘境遇,已經讓瑤光的自信消失了,她對自己再也沒有信心了。少年的謊言為什麼能如此輕易的就騙到她?那是因為,現在的瑤光脆弱到經不起一絲打擊。而少年,也沒有為她帶來過哪怕一點安全感。越是深情,越是脆弱,越是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