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好你的職業規劃 謹慎先就業,再擇業
“先就業,再擇業”,這已成為近年來80後畢業生麵對激烈就業競爭時,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就目前情況來講,這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我們還要對這一辦法可能帶來的隱憂有所認識,並防患於未然,否則很容易陷入到瓶頸之中。
首先,“先就業,再擇業”很容易使一些大學生產生“騎驢找馬”的心理,即先找一個工作“保底”,有了更好的單位再毀約。這樣擇業便直接導致了頻繁“跳槽”,大學生得為單方毀約付出代價;用人單位則無法正常開展預設的工作項目,重新招人又要再費周折。福建省晉江市人事局每年都組織當地40多家知名企業在高校進行專場招聘,去年在省內高校招聘了800多名畢業生,但進單位後還沒過試用期,就有近500人離開了。而像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
此外,大學生盲目擇業、隨意就業,還會陷入“兩難”的尷尬。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持“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高達60%的學生擇業時感到“茫然”。擇業“茫然”是多因素造成的,有的在進校之前選擇了“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的則認為“四年所學能用到崗位上的知識很少”;也有的因為個人興趣改變等。
一位23歲的大學畢業生小兵這樣說:“記得我在大四的時候,係裏麵的老師告訴我們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先就業,再擇業’。其實按理說這也是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的權宜之策,係裏麵也有學校壓下來的‘就業率要求’,不過他們不會考慮學生以後會怎麼樣,能把你賣出去就是勝利。但是等你工作一年之後,你突然發覺這句‘先就業,再擇業’的殺傷力有多大。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職業選擇餘地一下子變得很窄,比如當初無奈時你選擇的行業是做市場營銷,想跳槽?那不好意思,你跳出來還繼續等著再做市場營銷吧。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要招聘新人,他們對應屆畢業生和有工作經驗員工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應屆畢業生就是一張白紙,公司會培訓你,教會你他們要你做的東西,所以也就不會太在意你在學校所學習的專業;如果你不是應屆生,那就不一樣了,公司會要求你工作馬上到位,想轉行?那比你找工作還困難。所以你如果真的抱著先找個工作幹著的心態來就業,那麼你的下場很可能就是一到公司不到一年就開始把課本翻出來—考研!一句話,擇業,一定要慎重!”
小兵的話不無道理,事實的就業情況也的確如此,“先就業,後擇業”的方法盡管讓一些人暫時先找到了飯碗,但同樣可能會讓他們淪落到更大的職業瓶頸中去。
李軍前年大學畢業後,進入現在這家單位的,工作一年多下來,感覺仍然不適應—整天麵對會議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一點兒工作熱情都激發不起來。李軍後悔當初沒有“先擇業,再就業”。其實李軍在畢業前夕,一直是以“先擇業”為指導方針的。隻因就業市場供大於求,而李軍又缺乏擇業的判斷依據,同窗好友、至愛親朋,七嘴八舌,各述“高見”,剛畢業的李軍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臨近畢業,眼看著同學們陸續找到了東家,而自己卻高不成低不就,麵對父母期盼的目光,李軍有點兒著急了。正巧現在這家公司對他頗有意向,於是抱著“先就業再說”的想法,李軍匆忙地簽下合約。
工作一年下來,李軍積下了滿腹的感慨:“這份工作真的很不理想,我做的是公司裏比較低級的工作,沒辦法,為了生計,隻能先這樣。我知道我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但是看看我們公司,老板連初中都沒有畢業,憑著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朋友圈當上了老板。員工裏有3/4的人是初高中文化,弄了張假文憑混進了公司,年齡還沒有我大,處事經驗卻比我多,工資也比我賺的多。其中有一個還是我的頂頭上司,整天吩咐我幹這幹那的,怎麼幹都覺得心裏不平衡,工資給的又不多,學校裏學的東西一點兒也用不上,而需要學的卻是些如何討好上司,這樣我卻實難以接受。”
如今仍不適應的李軍想到了跳槽,可是跳槽了還繼續幹這個行業麼?還是找本專業的工作?李軍知道,找本專業工作並不比剛畢業時候容易。後悔藥既然已難買,那如何降低損失,重新揚起職業生涯的風帆呢?
其實市場競爭的背後是人才的競爭。盲目的追求“先就業,再擇業”,很容易留下後遺症,最終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引發就業上的瓶頸。有鑒於此,對於是否選擇“先就業,再擇業”這種途徑,還是慎重考慮之後再做決定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