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學習是最好的增值 該“充電”時要“充電”(1 / 1)

第九章 學習是最好的增值 該“充電”時要“充電”

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日新月異,各種工作所需的知識層次也日益升高。如果你知識底子薄,不願意艱苦地再去深造,而且還死守陳規,等待你的就隻能是職業瓶頸。

有這樣一項統計很是耐人尋味:在南京現存的各個行業中,最近短短5年的時間裏,居然一下子消失了3000多個工種,新知識的發展,新技術的進步,淘汰了原有的工作方式。這讓那些被淘汰工種的從業者從此無法在社會上打拚和立足。對於其他靠著飯碗吃飯的就業者而言,這種現實也對其現有的崗位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力。因此,在奔騰的時代大潮前,技能如果滯後了,你還怎樣適應變化呢?這便是被人力資源專家稱為“知識”或“能力”的瓶頸。

其實知識本身並沒有力量,隻有將知識轉化為高效的工作技能,才能產生力量。同時由於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知識的折舊和貶值也越來.越快,因此,我們必須與知識的折舊與貶值賽跑—進一步再學習,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及時“充電”。

人力資源專家王魯捷教授認為,個人能力包括能質和能級兩個方麵。能質是指個人能力所存在的質差,意味著你最適合做什麼;能級則是指你在某一崗位上的具體表現。應對能力瓶頸,一方麵要彌補“短缺”,使你的個人能力與崗位要求相匹配;另一方麵,技能也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提高的應是時代需要的,而不是老化的、過時的技能。

進一步再學習,已成為當今職場的一種時尚。在做到真正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薄弱環節而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能力,隻有做到這樣,才會持續保持前進的方法、動力。

越來越多的職場中人選擇“充電”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為適應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潮流,無論求職者還是在職者,都在積極為自身“充電”。近年來,廣東已有上千名私企老板自費到中央黨校學習,學政治,學管理,了解經濟形勢。去中央黨校“充電”的人中,既有上財富榜的億萬富豪李興浩;也有行業領軍人物林欣、盧誌基等;還有不少後起之秀。這些學員所掌控的企業四分之一屬廣東百強私營企業。連成功的大富豪們都有一種知識的瓶頸感,就更不用說普通的員工了。

不管是老板還是員工,人們都深刻認識到要與時俱進,必須認清形勢,提高自身素質。有的私企老板去黨校還學上了癮,如誌高空調的李興浩,據他所說,他第一次去黨校學習是上世紀的90年代末,當時同去學習的人還鳳毛麟角;可是最近他再次造訪,發現那裏的“學子”已經摩肩接踵。

“充電”是防止知識、能力“折舊”的最有效的辦法。現在,人們不隻是忙於專業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而且已經開始盛行對口才、人際溝通、心理狀態等體現綜合素質的“軟充電”。

趙瑩瑩研究生畢業後,被聘入一家規模較大的貿易公司,經過兩年多的拚搏就做上了項目部助理。她一向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工作業績,贏得了領導的信任,一年後又被提升為了總經理助理。在提升後,她感到工作壓力明顯增大,按理說她研究生畢業學曆已經不低,可是真正工作起來有時還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所以她一直不忘學習,積極總結工作經驗,積極進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工作內容也開始擴大範圍,從項目管理拓展到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開發等方麵。她清楚,越高的職位必然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隻有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才有可能獲得晉升。所以在工作中她非常注意積累經驗,並利用業餘時間係統學習了人力資源相關課程。後來,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司的人事主管退休離職,趙瑩瑩不費吹灰之力就補上了這個 “缺”。3年之後,她順利晉升為人力資源總監。

曾在一家IT公司上班的周全,大學剛畢業就來到現在這家公司工作,現在已經工作四年了,可是作為老員工的他,在這次公司進行人才調整中不但沒能被提拔,反而被冷落在一邊無人問津了。雖然他的技術並沒有過時,但是,失敗的致命原因就是他的技術過於單一。這一點周全自己也意識到了,他也明白,自己的確是應該去“充電”了,自己的技術需要更加完善才行,隻有這樣才能很快適應公司的調整。本來IT行業的知識更新就非常快,如果自己追不上,一定會被淘汰的。現今社會的人們,麵對近於殘酷的就業競爭壓力,大部分職場中人早已經意識到了參加培訓、給自己不斷充電的重要性。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保鮮期越來越短,文憑的時效性也越來越短,麵對不斷變換的市場,對於每個人的知識要求也變得越來越苛刻。要想適應當今社會的生存法則,要想自己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就要學會積極“充電”、不斷“充電”,這樣才能提高在職場中的競爭力,才能避免在競爭中陷入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