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五節金色的榮譽(1 / 2)

第九章 第五節金色的榮譽

黃金代表著榮譽,所以獲勝者會得到金質的獎章。就世界範圍而言,奧斯卡金像獎在電影界是最為有名的。就“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曆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裏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就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還有另外一種傳說認為是,著名演員蓓蒂·台維絲早就命名了奧斯卡這個名字。蓓蒂·台維絲說自己在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奧斯卡” ,被現場采訪的記者聽到,於是一下子就傳開來了。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是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這個鍍金男像的內裏是由合金構成,而隻在外表鑲上一層金色薄片,這讓它看起來閃閃發光,因此被稱為是金像獎。這個奧斯卡的小金人是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製作的,而最先的圖樣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他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在以後的時間裏,吉朋斯自己也獲得了奧斯卡最傑出的美術設計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二十九屆為止,吉朋斯在這28年間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在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中,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這樣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並成為了金像獎的得主。

奧斯卡小金人的鍍金男像是裸體男子,他雙手交叉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其中的每一環分別代表影藝學院的各個重要工作部門,它們分別是:製片、導演、編劇、演員與技術人員。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隻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法國的金棕櫚獎是戛納電影節上至高無上的大獎,金棕櫚獎的前身是“金鴨獎”,“金棕櫚獎”因其獎杯為金製棕櫚枝,因此稱之為“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而得名。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就開始在這裏設置。必須說明的是,在戛納電影節上的短片單元,也有一座金棕櫚獎,它相當於奧斯卡方麵的“最佳真人短片”獎,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還是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也就是長片大獎。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

曆史上兩次獲得金棕櫚獎的導演寥寥無幾,而“雙金棕櫚俱樂部”甚至比“2000萬美元片酬俱樂部”更難進入。其中,我國影迷比較熟悉的金棕櫚影片有拉斯·馮·特利爾的《黑暗中的舞者》、維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師》等。我國唯一榮獲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而曆史上唯一榮獲金棕櫚獎的紀錄片是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