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二節白色中的社會(1 / 2)

第十一章 第二節白色中的社會

1870年普法戰爭的爆發,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的拿破侖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宣布成立。然而,新政府不但對抵禦普魯士軍隊的入侵采取消極態度,而且還相繼鎮壓了巴黎人民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1月22日的兩次起義。 隨後在1871年3月28日,身為“工人階級實質上政府”的“巴黎公社”正式成立,政府軍竟然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對公社成員發動攻擊。“公社成員也群起反抗。因為一時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幟,公社裏的一名女工於是從自己身上的紅裙上撕下一塊紅布,作為公社的標誌。從此以後,紅色便引用為一切進步熱情、反抗不義的階級解放之符號。與此相對,代表反動、保守的勢力,便是‘白色’,而由其發動的一切恐怖鎮壓行動,就是所謂‘白色恐怖’。”因此,在西方社會裏,白色也有恐怖的意思。

當時所指的恐怖主義,指的是“意在全體居民中散布恐嚇、驚慌和毀滅的一係列行為”。它的施暴量往往不成比例,表麵上是任意的、蓄意的象征性行動,意在“殺一儆百”。然而“白色恐怖”一詞,通常意味著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中的直接暴力手段,針對反抗現有體製的革命或革新勢力,所進行的超製度的摧毀行為。其中的“白色”表示的是它保守、反動的性格。如今人們所說的“白色恐怖”,是指由反動、保守之勢力所發動的一切恐怖鎮壓行動。但在現在的一些文獻中,這個詞彙主要用來指國民黨政權於戒嚴時期,尤其是1950年在台灣所發動的恐怖統治。在美國它是用來指麥卡錫時代的反共恐慌。

白色的另一個代名詞是“白色汙染”,它是指由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丟棄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都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汙染”。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向便利化、衛生化發展。順應這種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等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另一方麵,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後往往是被隨手丟棄的,這也是造成“白色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之一。我國每年用於白色汙染的治理經費大約1850萬左右,這真的是很大的數字。如今白色汙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汙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吸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9萬噸。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的主要來源是麵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然而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但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產生“視覺汙染”,而且因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害。當“白色汙染”混在土壤中,會嚴重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與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汙染;當混入城市垃圾中一同焚燒後,會產生有害氣體,汙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的危害;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等。

麵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汙染”,人們希望尋找到一種能夠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汙染的塑料替代品。因此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

從某種角度而言,服裝是一個時代裏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和它相關的因素涉及藝術、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麵的影響。以至於每當人們想要研究一個時代的文化、經濟或社會心理等問題時,服裝常常是最重要的表征與論據。從古希臘時代起,白色就和神廟或者祭祀聯係在一起。自從詩人繆斯開始穿起那白色半透明的濕袍後,白色便被賦予了更為性感的意味。人們可以說維多利亞時期的白色意味著保守,但另一方麵不能否認的是,這一時期的白色還具有更為色情的隱晦意味,人們可以說D&G(Dolce&Gabbana的簡稱 )的白色與意大利的高級交際花不無關係,但是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另外一些白色不具備時代的革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