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條條大路通羅馬:商人的變通哲學 3.靈活多變,隨機應變
時代在變,市場在變,“變”是這個世界的法則。溫商常說:“不知道靈活多變,還算什麼溫州商人!”
溫州商人葉世光,在他積累了資本之後,在全國各地尋求投資商機。1995年,他來到南京,發現這座古老的城市呈現出勃勃生機,人才濟濟,並且投資環境也不錯。他決定在這裏發展,然而投資什麼,心中無數。當時南京飲食、休閑業相當火爆,他深入了解之後,冷靜地考慮到消費熱點不一定就是投資熱點。市場越火投資更要謹慎。其後,他又調查房地產業,而當地房地產商大都投資於高檔商務樓,也是十分火熱,讓他望而卻步。就在這一期間,他為租下一間商務間作為公司所在地,奔走於多家房產商間,均因租金昂貴而未能如願。這一天,就在他無法租下商務間,公司難以在南京落腳,而在賓館裏收拾行裝,準備離開時,不覺有些悵然。他推開窗子,眺望景色:眼前的南京鬧市區,正在矗立起一幢幢豪華的高檔商務樓,一幕幕求租商務間的鏡頭在腦中浮現……忽然,他靈機一動,想到像他這樣的商人都在南京難以租一間商務間,那麼還有多少中、小商人渴望租一間租金合適的商務間呢?如果投資興建中、低檔的商務中心,不是具有很可靠的客戶來源嗎?這一“商機”浮現,葉世光不走了,而是馬上著手調查,發現果然“商機”無限,於是果斷決策,在南京投資數千萬元開辦中低檔的商務中心。果然客戶蜂擁而來,立即吸引了許多中小公司入駐。幾年來,出租率都保持在95%以上。葉世光在南京的發展十分順利,他如今是南京諾亞商務中心總經理、南京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
在流星四落的商場中,溫商卻常年保持著挺立疆場、傲視群雄的姿態,他們既非飽學詩書,也少熟讀兵略,卻能風來馭風、雲來駕雲,通權達變,以變製變,從而成為商場中的常勝將軍。
如果從根上說,溫商因熟知窮思變、變則通的道理,故而從不囿於一山二水三分田的窘境。正是靈活善變的素質,讓溫商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找到了“走出彈丸小地”、“走出山野蠻荒”的蹊徑;也正是通權達變的另辟蹊徑,讓昔日的“井底之蛙”擁有了成為翱翔四海的雄鷹的機會。
有資料顯示,溫州盛產數學家,誕生過薑立夫、蘇步青、李銳夫、穀超豪等數學巨子——或許是基因的關係,溫商常有出其不意的逆向思維。前有為求生路、另辟蹊徑的古人,後有為請財富、迂回作戰的來者。當代溫商得益於古人的基因,又發其精髓,終得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商場中大演不守成規的靈活變通招數。
幾年前,溫商王強接過了一家已倒閉的街道辦製膠廠。該廠30來人,倒閉時欠下5萬元外債,拖欠工人9個月的工資。剛剛接手爛攤子的時候,他用集資的辦法招收了兩百多名工人,買了油氈紙把漏屋蒙起來,暫時解決了廠房問題,又從工人家裏借來縫紉機,解決了設備問題。正當他對製膠廠實施“起死回生術”時,獲得一個準確的市場信息:製膠業市場產品過剩,皮革塑料製品行業的許多廠家都紛紛下馬。王強得到這個情報後,腦子裏立刻就出現了一個“變”字,果斷地決定“變”。“變”也要因地製宜,經過數次的調查和考慮後,權衡利弊,他決定從本塢區興旺發達的畜牧業打開突破口,以皮革製品殺出一條財路。他就地取材,用皮革製作自行車坐墊、手提包、背包、兒童書包、旅行包等產品,很快占領了市場。債務還清了,工人工資補發了,小本生意獲大利,一些正在掙紮著的小廠都紛紛來參觀。
憑著溫商特有的市場敏感性,王強預感到這些人即將成為競爭對手,於是立即又想到了“變”。他們廠轉產牛皮鞋、皮箱、山羊革夾克衫等。很多工人都來責問廠長:“這麼暢銷的產品為什麼要停止生產呢?”不久這個問題便讓實際情況做了回答:許多來取經的工廠,見他們的原產品本小利大銷售快,回去後爭相大批生產,結果市場很快就出現了滯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