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6.移家為國,利國利己(1 / 2)

第二章 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6.移家為國,利國利己

俗話說得好:“國泰民安。”國家安定富強,個人才會穩定與發展。徽商普遍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國家的榮辱安危與個人的前途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徽商無不得意地稱之為:移家為國,庶幾不利為利乎!

徽商阮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歙縣岩鎮有一大姓阮氏,家道殷富,其主人生平持家素咀仁義為本。平日若有人家生活出現困難,阮家便慷慨給予支援。日久天長,有些不良人便把阮家的仁義視為愚蠢,於是便以種種借口,借了錢不還,甚至出現到他家借錢還別人欠款的現象。如此阮家家財日見空虛。

明嘉靖年間,阮家出現了一位傑出少年,他就是阮弼,字良臣。阮弼年輕時就出外經商,後到安徽蕪湖從事漿染業,從此事業蓬勃發展。

阮弼繼承了祖輩遺德,生平樂善好義,行善無數,對親戚朋友、街坊鄰居更是如此。如果有好讀書的,阮弼就盡量幫他讀書入仕;如果有經商才能的,阮弼就引導他走經商致富之路。如果手下有人經商積累一定經驗可以獨立經營但仍缺乏資金的,隻要他們開口說一聲,阮弼便會借錢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獨立經營。

對待鄉族朋友,阮弼的原則是:若有人犯了過錯就給予指導,努力勸他們從善;有困難的極力給予幫助;出現矛盾就努力幫助化解,即使因為經濟問題爭鬧不開的,阮弼往往會自己掏錢給予平息。阮弼正是具有這種與人為善、調憂解忿、助人於急難的古道熱腸,所以睦鄰關係極好,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不跟他推心置腹、交際無間。

對於小家如此,對於大家——祖國的安危、和平與穩定,阮弼更是如此。

嘉靖年間,沿海一些不法分子勾結倭寇入侵,他們從閩浙登陸,沿長江一路燒殺搶掠,一直入侵到蕪湖邊境。因為地處內地,所以蕪湖雖然是個古城,卻沒有城池衛護。倭寇逼近,守城的兵將卻束手無策,想不出應對辦法。

正在這緊急關頭,阮弼挺身而出。他召集一些蕪湖商人中年輕力壯的子弟,再招攬當地壯丁,兩相合並人數達幾千人。阮弼把他們集合一起,殺豬宰羊舉行誓師儀式。在誓師儀式上,他揮臂高呼:“這些眼前的敵人,我們把他當作是邪惡的賊寇還是凶惡的猛虎?如果是猛虎,我們隻要齊心台力,眾誌成城,就會唾手將其擒獲;如果他們是遠來強賊,我們也不必怕他們,因為他們長途奔波,到這兒已經是筋疲力盡了。他們雖然張狂不可一世,但隻要我們團結一致,定能活擒他們,到時,我們定要將他們剁成肉醬,向皇上請功。”群情為之振奮,齊聲高呼定要將倭寇剁成肉醬,紛紛表示為保家衛國,誓與倭寇血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