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8.懸壺濟世,扶資醫療(1 / 2)

第二章 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8.懸壺濟世,扶資醫療

“懸壺濟世,治病醫人”,曆來是道德至上者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從治病救人入手做善事,也是一件最容易打動世人的事情。

最早引起中國人興趣的西醫大約是種痘。1803年(清嘉慶八年),英國人在澳門試種牛痘,但未成功。1805年,英國商館醫生皮爾遜再次在澳門試種牛痘,獲得成功,並撰文向中國人進行宣傳。

行商鄭崇謙在澳門得知牛痘接種成功的消息,立即請皮爾遜寫一份詳細的說明,然後翻譯成中文,這就是著名的《種痘奇書》,隨後出版發行,這是中國最早關於種植牛痘的書籍。

十三行行商巨富伍秉鑒、潘有度、盧觀恒又資助皮爾遜到廣州行醫,並在洋行會館設牛痘局施種牛痘,每八天開種一次,城鄉百姓紛紛前往接種牛痘。據統計,自1810~1840年間(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年),廣東接種牛痘者達到30萬人次之多。可以說,沒有“洋行好善諸公”的極力推廣,就不會有牛痘術的迅速傳播。牛痘技術在中國的推廣,行商可以說功不可沒。

時南海人邱熹奔走於澳門與廣州之間,師從皮爾遜學習種牛痘術,受鄭崇謙雇募在廣州主持牛痘局。他曆經十數寒暑,為人種牛痘累百盈千,為中國傳播接種牛痘術的創始人。1817年,邱熹采《種痘奇書》的精華,根據親身經驗,撰寫《引痘略》一書,成為中國人自撰牛痘術最早的著作。該書後在湖南,上海、廣西等地多次重版,加速了牛痘接種術在全國的傳播,對遏製天花在中國的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

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以後,各地紛紛派人到廣州牛痘局學習,或聘請廣州的痘師到各省設局接種牛痘。1828年,廣東鹽商潘仕成在北京宣武門外的南海會館設牛痘局,請廣東人餘心穀主持,邀請北京的醫生參觀學習。一時牛痘局遍布全國。廣東實際上成了當時中國推廣牛痘術的中心,各地的牛痘都是從廣東輸送出去的。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美國醫師伯駕來到廣州,引起了廣州行商們的注意,十三行商出資在新豆欄街租借房屋,為伯駕開設眼科醫局,又稱新豆欄醫局,這是中國最早的眼科專科醫院,也是中國第一家西醫院。伯駕高明的醫術不斷吸引病人前往就診,超出了醫局的接待能力。1835年11月,伍秉鑒在其商館中為伯駕提供一所樓房,每年租金很少。1842年11月以後,不收租金,任其使用,作為醫局的分局,取名博愛醫院,後定名為廣州醫院。1865年(清同治四年),更名為博濟醫院。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7月,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到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患有疝氣病,曾請伯駕治療。伯駕留下的第6565號報告記載:“疝氣,林則徐,欽差大臣”。林則徐向伯駕要了一些治療疝氣的藥物。伯駕建議林則徐,為了減輕症狀,必須帶上一種托帶,並給了林則徐半打托帶。伯駕還根據描述,判斷林則徐患有氣喘病,也為他開了一點治療的藥物。林則徐為了表示感謝,專門派人給伯駕送水果,對眼科醫院開展的工作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