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目光長遠,進退有度 3.未雨綢繆,把握時機(1 / 1)

第四章 目光長遠,進退有度 3.未雨綢繆,把握時機

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做任何一件事,都應抓住時機、把握好時機。就像農民播種要掌握好農時,提前做好準備;漁民打魚要把握漁訊,隨時待發。商人經商亦是如此,須講究一種主動性,大凡能夠未雨綢繆、準確把握時機、審時度勢者方能取勝,而被動處事者往往收效甚微甚或無功而返。

商賈巨富的財富積累史往往也就是其奮鬥史,郭芳楓也是一樣。與許多漂洋過海的閩裔僑商一樣,郭芳楓的創業史也充滿了拚搏與汗水、背井離鄉的辛苦、一無所有的困窘,但經過不斷地開拓進取,最終業就功成,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這其實是許多閩裔僑商都經曆過的生涯,沒什麼特別。如果說郭芳楓有什麼不同之處的話,那麼應該說的是,這個幼時沒受過什麼教育、胸無點墨的福建人,卻對全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著過人的敏感和準確的預測,正緣於此,他的商業生涯染上了一絲傳奇色彩。

郭芳楓出生於兵荒馬亂的20世紀初,當時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福建沿海更是餓殍遍地。正是因為這一背景,貧苦中長大的郭芳楓16歲時便要丟下鋤頭去南洋。當時家鄉人笑他,一沒錢二沒知識,你下南洋又能幹什麼,又能怎麼樣呢?郭芳楓不服氣,不動搖,強烈的求生存、求發展的欲望驅使他更加堅持自己的誌向。他從廈門上船出海時,身上隻有最後的幾塊錢、一張草席和一床破被,就這樣一無所有的他來到了新加坡。

當時的新加坡政治上尚未獨立,經濟上也很落後,加之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在這個麵積僅585平方公裏、人口200多萬、財政主要靠轉口貿易的島國謀生,自然是十分不易的。到了新加坡的郭芳楓,進入一個新經營的小五金店當夥計,自此度過了他在新加坡最初沉悶的12年。但有幸的是靠著待人和氣、做事機靈,在這家小五金店裏,郭芳楓不但取得了當地福建同鄉的認同,積累了經營的經驗,還攢下了一點錢。靠著這點錢,1940年他決定自己創業,成立了豐隆公司。

經過數十年的打拚奮鬥,郭芳楓已成為享譽全球的商賈巨富。1983年,美國金融月刊《投資者》曾評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2家銀行,稱世界上有12個最富有的銀行家,他們的財產都在10億美元以上,其中5位都是華人——在這12個最富有的銀行家中,榮列第一的就是新加坡豐隆集團主席、原籍福建同安的郭芳楓。如今已過去20餘年,郭芳楓的豐隆集團旗下仍然是企業茁壯、效益翻番。集團共有30家星級酒店,分布在新加坡、美國、中國香港及大陸這幾個經濟熱點地區。共有5家上市公司,而其子公司則過百。據《福布斯》雜誌後來公布,郭芳楓的個人財富已超過17億美元。

解析郭芳楓的“成功秘訣”需要借助事實、通過分析來說話。1945年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敗局已定,但由於日本長期的占領和恐怖鎮壓,猶有餘悸的平民階層不太了解國際形勢的發展情形,不敢相信戰爭真的即將結束。而郭芳楓卻由於一直密切關注著戰爭的發展,預測到日本投降指日可待,因而早早做好了東山再起的準備。他決定了自己的目標,看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物資必將短缺,海運必將興起的機會,大量收購當時令人發愁的戰爭剩餘物資,隨後看漲售出發了大財。從此,他嚐到了審時度勢做生意的甜頭,他的經營方法也從五金小店時盲從式的經營一改而為開拓性的發展,找到了商中三味,進入了狀態。隨之也取得一係列成功業績。

郭芳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做生意要有遠大眼光,要適應時代的要求”。郭芳楓認為,作為一個商人必須要了解市場,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注意市場的一動一靜,預測市場的大勢所趨。市場在何處?他的看法是,社會人群的需要就是市場起落的依據,一名商人必須知道社會人群需要什麼、即將需要什麼。這些道理是每個商人立身商界的基本要求。但僅僅做到這些還是不夠的,還不足以成為一位傑出的商人,除此以外還必須業有所精,因為市場不是孤立的,它受時間和空間的支配,也受政治和經濟走勢的影響,任何外部環境的變動都會使市場的發展方向發生轉折。要成為一名傑出的商人,做更大的商業,不僅要了解市場,還要了解世界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再推敲出這些事情可能引起的市場變動,做出相應決策。可以說,這些道理其實就是他自身創業發展過程的總結。

從一個早年出洋、無可依仗的貧困閩南青年到南洋巨富,郭芳楓之所以能夠得以成功,關鍵在於他能夠未雨綢繆、正確把握時機。在商務實踐中,既要了解政治和經濟走勢,也要掌握大量的信息,這樣才能掌握市場動向。以在混亂的市場現象中理清思路,確定目標,重拳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