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6.居安思危,力求發展(1 / 1)

第五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6.居安思危,力求發展

身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無論你發展得多好,時刻都要做好準備,在穩健基礎上力求進展,居安思危。商人的謙和沉穩的經商態度,可以給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可靠的保證,因為“守業”需要的就是這種不急不躁、兢兢業業的精神。

福耀集團一路走來,從小到大,從虧到盈的路線上升式的發展,是歸功於技術突破、銷售網絡、還是生產基地的擴大?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這個企業的領導者具有居安思危、不斷進取的創業精神和經營理念。正因為福耀的董事長曹德旺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實現了技術的突破、銷售網絡的完善和生產基地的擴大。

1983年,38歲的曹德旺在家鄉福清市高山鎮承包了一家鄉鎮企業——高山異形玻璃廠,將主業迅速從大路貨水表玻璃轉向利潤空間巨大的汽車玻璃。1987年,曹德旺聯合多個股東集資627萬元,成立了中外合資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理順了產權關係,並在1993年將福耀玻璃推上國內A股市場。至今,“兩輛中國車就有一塊福耀玻璃”的市場份額還在繼續延續。可誰又知道,“福耀”的每一次躍進的背後都是曹德旺居安思危的不眠夜呢!

當時,PPG、加迪安、聖戈班、皮爾金頓等世界級競爭對手都瞄準了中國市場,而且聖戈班選擇在長春和上海直接投資建廠,為當地汽車廠商提供配套。隨後又與韓國汽車玻璃廠商合資,在上海成立一家年生產能力為150萬套汽車玻璃的新公司,在國內也已經將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神龍汽車、長安福特、東風汽車等作為發展的主要客戶。這一影響“福耀”國內60%的市場占有率的事態初露端倪,曹德旺預知到如放任不管,事態的嚴峻性將不言而喻。防患於未然的曹德旺迅速出擊,建立了上海福耀。

隨後,曹德旺馬不停蹄地又在重慶、長春布下生產基地,在北京的全資子公司也開始動工。曹德旺通過生產基地靠近汽車廠家的“追著汽車生產基地跑”的戰略來應對國外世界級競爭對手的挑戰。雖然東北、華北、西南、東南、東部布局已定,而且這樣公司可以全麵滲透汽車的設計、生產過程,但曹德旺認為福耀玻璃仍舊不能高枕無憂。

緊接著下一個預見性的“難題”又徘徊在曹德旺的頭腦中。福耀僅靠地緣滲透是遠遠不夠的,而外國汽車玻璃之所以貴還能賣出去,就是因為他們和汽車生產廠商有多年的合作默契,可以直接進入汽車的設計環節。長期以來,福耀公司所做的汽車玻璃,實際上隻是汽車玻璃的後加工程序,而日本的Mazak推出一種Uvcut玻璃,正在通過和汽車生產廠商之間的關係加以推廣。車子一旦裝上了這種玻璃,更換的時候就不能用其他品牌的玻璃。這樣很可能將福耀玻璃擠在市場外麵。為此曹德旺下決心打通汽車玻璃生產的上遊。2003年8月,福耀玻璃通過二級市場募集了56億元的資金,正式啟動總投資達20億元的浮法玻璃生產項目,不但解決了生產玻璃的原料問題,也為福耀進入汽車設計行業的最高層——參與新車型的設計,打下了物質基礎。

此外,對海內外客戶,對上遊原料、設備供應商,甚至對股票市場上不知姓名的散戶,曹德旺都有一個原則,“要讓人家有錢賺”。而對跟著自己奮鬥了這麼多年的員工,曹德旺卻出了狠手:裁員1/4。現在福耀6000多名員工,已經有600多人離開了福耀,這個數字最終將超過1500人。麵對這個數字,曹德旺的心裏也很不是滋味。

福耀不斷地居安思危,創新發展,終於開創了如今這樣一個大好局麵。重慶公司投產福耀已經形成年產夾層玻璃390萬片、整車鋼化玻璃220萬套的生產能力,在行業內已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

隨著企業全球化競爭的日益激烈,居安思危是任何一個企業立足市場的一個重要經營素質。通常情況下,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會在經營狀況良好的時候居安思危,清醒地意識到企業麵臨的機會與挑戰,並及早動手“防患於未然”,從而掌握競爭的主動權,而不是把命運寄托在優惠的政策,人際關係、地方保護等方麵。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正是這個道理。一旦江山打下,有人就會盲目樂觀,急於享受,從而放鬆了警惕,等到大難降臨,才如夢初醒,到那時再想行動則為時已晚。因此,要想留下財富,憂患意識不可丟,一定要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