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章 同舟共濟,以眾幫眾 2.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很多人讚歎於優秀商人的經商天才,感動於他們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時,往往忽略了優秀商人背後那些遠在家鄉,為商人的成功付出太多太多的賢內助們。她們默默無聞,她們任勞任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勤勞節烈的女人,就不會有商人們的輝煌。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女子,從小乖巧聽話,出嫁後,夫家隻有姑母(即婆婆)一人。這新媳婦孝敬姑母,就像對待自己親生母親一樣,平時家裏家外的粗細活都包攬了,晚上還在油燈下紡線、織布,姑母勸她早點休息,她笑笑,又繼續幹自己的活。
雖有這樣一位賢惠的媳婦,但丈夫卻仍然每天唉聲歎氣:“我想多種田,但是家裏田太少,而且老天爺又不幫忙,種田真是前途渺茫啊;我想去經商,無奈家裏底子薄,哪有經商的本錢?”
妻子便勸道:“同鄉出外做生意的有許多,夫君為何因家底不好就放棄做生意的念頭呢?”丈夫無奈地攤攤手,怔怔地看著窗外的山林。
待他轉過身時,發覺桌上放著幾件金銀首飾和衣物,先是一愣,馬上就明白了,這些是妻子戴的、掛的,還有壓箱底的。“夫君,這幾件衣服和首飾雖然不值什麼錢,你都拿去吧。”妻子捧著疊得整整齊齊的幾件陪嫁時的衣褂和首飾,這可是她僅有的幾件陪嫁品。
丈夫走後,妻子在家節衣縮食,過著更加清苦的日子。但是她卻一點也不後悔。
數年後,丈夫做生意發財了,家裏摘掉了貧窮的帽子。但是妻子依然克儉持家,從不鋪張浪費。遇到災年,收成不好,妻子就主動提出減少佃農的租額,並說:“不要苦了種田的人。”因為當初她已嚐夠了清貧的困苦,至今未忘。
明清時期的徽州,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那麼,這些甘作“無名英雄”的商人婦們為徽商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其一,商人婦的嫁妝和聘金是徽商原始資本的重要來源。
徽州女人有著不同凡響的心智,她們不僅鼓勵丈夫外出經商,更拿出自己僅有的首飾和嫁妝為丈夫打點行囊,做營商的本錢。
明歙縣洪什,奉母命承父業經商江浙,無奈時運不濟,“迭出迭困”,將父親遺留的資本虧蝕一空。其母不僅沒有責怪,反而將結婚時娘家陪嫁的金銀首飾全部交給兒子,鼓勵兒子繼續經商,奮發圖強。
其二,商人婦節儉治家,使徽商沒有後顧之憂。
徽商遠出做生意,一般要三年回鄉探一次親,也有出去10年、20、30年才回來的。他們中間真正能發大財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徽商本薄利微,所能帶回家的錢是不多的,還有些徽商在外折了本,一文錢也無法補貼家用。微商的家庭全靠商人婦操持。徽州女人在丈夫外出經商後,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支撐起一家人的希望。按風俗,徽人一般早婚,有“歙南太荒唐,十三爹來十四娘”一說,他們十二三歲完婚的比比皆是,此後就外出學徒經商,把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都丟給了年輕的新娘。
為維護家庭的穩定,作為男性的徽商就製定出各種道德規範來捍衛夫權,穩定家庭。徽州人“讀朱於之書,秉朱子之教,行朱子之禮”,他們用理學提倡的“貞節”觀念約束著留守的徽婦們,並製定了“訓諸婦”、“肅閩門”、“事舅姑”等條款,要求婦女需嚴守三從四德,做好賢妻良母。
徽州婦女極其儉嗇,一日三餐吃粥,數月不見魚肉是常事。徽州婦女還極勤勉,天天紡紗織布到深夜,以貼補家用。有徽商婦的操持,徽商走遍天涯都放心。
其三,商人婦直接參與商業經營,輔佐丈夫運籌決策。
如徽州汪商在杭州開店設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他的女兒汪孺人出生在杭州,自小在店鋪中長大,耳濡目染,使她精於籌算。汪孺人與徽商吳次公成親後,積極參與商業決策。那些與吳次公合作的商人,聞訊也來請教孺人。實踐證明孺人的每一次決策都是正確的。
大鹽商之女胡氏也是精於籌算的,她嫁給張處士後,在家裏為經營鹽業的丈夫出謀劃策做出決斷,使張處士很快發了財。張處士死後,胡氏又培養兩個兒子業鹽,教他們生意經,為他們出主意,使張家成為揚州城裏的巨富。
歙縣溪南吳氏是商賈世家,吳氏女絕頂聰明,來往賬目,她不用賬本和算盤,而是用心算心記,隔的日子久了,賬目也不會有一文錢差錯。吳氏女嫁到徽商黃家後,輔佐丈夫,“致資巨萬”。婚姻所促成的親家之間的商業交流與合作,使徽人更精於從商之道。
在漫長的等待生活中,徽商婦承受著來自方方麵麵的壓力,持家的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她們甚至“鄉者數月,不沾魚肉”。正是在這種逆境磨礪中,徽商婦為徽商的成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可謂:風雨同舟,患難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