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章 同舟共濟,以眾幫眾 5.與人分享,雙方贏利(1 / 1)

第六章第六章 同舟共濟,以眾幫眾 5.與人分享,雙方贏利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出門謀生、獨闖商海,困難可想而知。徽州人外出經商,時常是同族或同地的人,三五成群結伴而行,彼此有個照應。他們的經商觀念是“利益大家分”。

胡雪岩在做“市麵”時有一條金律,就是“市麵需要眾人圍”。其意思是指市場的安定、繁榮與發展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與合作的。從現代的角度來解析胡氏這一金律,就是胡雪岩深刻明示了在做市麵、做營銷的時候,團隊的協作精神非常重要。

現代的企業家,更應注重團隊精神的作用。團隊成員各方之間的強烈歸屬感與一體感、成員間的相互協作及成員各方之間的盡心盡力和全方位地投入。

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就已經意識到團隊精神的作用並在實際的商業運作中給予了實施:

其一是體現在他對自己錢莊和其生意的經營上,他對自己的員工團體關愛有加,特別注重大家齊心協力辦事。在與其他同行做生意時注重貫徹互惠互利的雙贏理念,更注重大夥兒的團結合作,共同發財。因此胡雪岩的“市麵”做得越來越紅火。

更能體現胡雪岩“市麵需要眾人圍”的經營理念的一個例子是,他在做上海的市麵時,不遺餘力地介入朝廷與洋人的爭端之中,試圖在朝廷與洋人之間充當調停人的角色,讓各方握手言和,團結協作,一起把上海的“市麵”做好做大。胡雪岩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深知:上海的市麵靠他一個人是做不起來的,需要朝廷和洋人各方的團結合作、共同努力才可以如願。

胡雪岩產生這個念頭,是因為胡雪岩要在上海創下除銷洋莊之外的更大的事業。他要在上海設立阜康分號,他要在上海做房地產生意,他要在上海開米行,他甚至還想在上海開戲院、茶樓。不過,所有這些生意,都一定要有一個基礎,那就是上海必須要保持繁榮的勢頭。而要保持上海的繁榮,首先必須設法使上海安定。

但實際情形是,上海此時非常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麵:其一,上海有小刀會起事。當時的上海事實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上海縣城,一個是外灘的外國人租界,也稱“夷場”。盡管外國人曾經接濟過小刀會,租界因此並不受戰火影響,但小刀會起事以後占領縣城,終成掣肘之患。其二,由於洋人接濟小刀會,與太平軍從事軍火交易,惹惱了朝廷,朝廷於是決定對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製,頒布了禁止絲茶運往上海的禁令,並且決定在上海設立內地海關,增加關稅。而洋人好像也在與朝廷較勁,關係弄得很僵。

有這兩個因素起作用,上海的進一步安定與繁榮自然也就要受到影響。

不過,這時也不是沒有能夠加以周旋的餘地。能夠加以調停周旋的關鍵,在於事實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長久僵持下去。對於洋人來說,假如一定要與朝廷僵持,他們在上海的生意就將全麵受到影響,比如現在他們急需的絲茶,因為貨源斷絕,就隻能在上海高價購進。而朝廷主要也是惱恨外國人資助小刀會和賣給太平軍軍火,才發出禁令。從事實利益來說,如果真正斷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斷了一道財源,起碼關稅就要少收很多。禁製之舉,實在也是萬不得已。

正是因為這些情況,促使胡雪岩要充當調停人的角色。胡雪岩認為,朝廷與洋人的爭端,決不會長久搞下去,洋人自然要受損失,但上海市麵也要蕭條,最終會兩敗俱傷。他想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間從中斡旋,把彼此發生爭端的原因拿掉,叫官場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場,“這樣子才能把上海市麵弄熱鬧起來”,那時開戲院、茶樓也好,買地皮也好,全會無往不利。

就這樣,胡雪岩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他決定把自己囤積的生絲盡快脫手。這本來是他準備在銷莊的過程中用來控製市場、壟斷價格的一批絲。他這個時候脫手,就是要向洋人做出一個友好的姿態,因為洋人想要在中國做生意,一般來說還比較重視中國商人的態度。另一件事則是去蘇州拜見現任蘇州學台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場的路子,在官場找到人來出麵調停。在胡雪岩看來,假如有得力的人出來做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間的爭端,並不是辦不到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胡雪岩實現了其個人的願望,讓朝廷與洋人同時休戰,握手言和,一起協作維持上海“市麵”的穩定和繁榮。

以上事情之順暢,歸結到一點,是胡雪岩認識到:“大家隻有齊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穩定市麵,才能夠共同發財。”假如各方彼此爭鬥,不團結,於人於己皆無好處。

無論做人還是做生意,都要像胡雪岩這樣具有“分享利潤”的意識,才能實現合作雙贏的結果。雙贏實際上也是現代社會規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個準則。優秀商人在商業活動中,充分利用這一人性的特點,與他人分享利益,讓他人覺得有利可圖,這是其事業成功的一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