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係故土,福澤鄉裏 4.富而有德,回報家邦
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正在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一個共同趨向。浙江大學教授戴文標說:“在追求個人財富的同時,社會責任感和愛心道德意識的日益增強,這是中國企業家日益走向成熟的最直觀體現。”
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基本責任,即企業家要遵紀守法,對員工實現承諾,這是每個小企業都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另一個是崇高責任,企業家要對社會有一個不為名、不為利的奉獻,這是一種思想境界的升華。現在一些企業以及企業家們,在一些錯誤經濟理論指導下,以為自己是在真空中發展,連基本的社會責任都不承擔,更談不上承擔崇高的社會責任。一個好的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還應追求社會的尊重,追求自己崇高的社會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信任,培養與客戶的感情,加深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從而提升自己的持續競爭力,最終形成對社會、企業都有好處的良性的循環發展模式。
劉永行、劉永好兄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發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最活躍、最受關注的企業家之一。28年前,為了讓孩子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兄弟四人賣掉了自行車和手表,湊了1000元開始創業。近30年來,麵對數輪讓無數企業沉浮起落的商業周期,一個又一個“明星企業”交替登場,一個又一個“問題富豪”黯然倒下,一個又一個暴利產業冷熱輪回,而劉永行、劉永好兄弟一路走來,卻30年屹立不倒、事業長青,譜寫了最為成功的故事,堪稱中國民企發展史上的奇跡。
劉氏兄弟雖貴為“中國首富”,在他們的身上從來找不到社會名流和大富豪的派頭。他始終操著一口懶洋洋的“川普”,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福克納筆下的南方土豪:執著、敏感又不失精明。盡管個人擁有數百億財富,卻從不穿名牌服裝,總是乘坐最廉價航班,住低價酒店,頂著半個世紀不曾變換的發型,常與基層員工在餐廳共進午餐,最愛吃的依然是回鍋肉和麻婆豆腐。兄弟倆生活節儉,但對於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總是出手大方,動輒幾千萬、上億元。
劉永好的身上有著十幾個頭銜: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乳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在眾多的頭銜中,他最看中的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
劉永好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首先就是要把企業做好,企業做好同時一定能多交稅收,一定解決就業。目前,全國有400多萬私營企業,2000多萬戶個體企業,他們解決了可能超過2億人的就業,這是對國家最大的責任,對社會最大的責任。除了稅收、就業以外,私營企業還向社會提供了全方位的一些需求。現在都感覺到社會生活方便了,而這些方便跟私營企業所做的貢獻相關,這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當企業逐步做大、做強以後,社會責任就應該更強一些。
劉永好先生親身感受到了任何一個企業能夠發展、壯大,離不開整個社會的幫助,而企業回贈社會、承擔起社會責任是義不容辭的事情。2005年6月,四川資陽、內江等地區傳出豬鏈球菌病疫情,消費者“談豬肉色變”。許多網站、媒體,開始進行對“希望”飼料的“有罪邏輯推理”,新希望集團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這時,衛生部、農業部聯合發布消息稱,高溫高濕、氣候變化、圈舍衛生條件差等應激因子是誘發豬鏈球菌病的主要因素。這才讓新希望集團走出“蒙冤之困”。禽流感襲來,對新希望集團再次帶來重大衝擊。新希望集團通過按原合同購買家禽、銷售飼料讓利1/3給養雞的農民、並派出5000多名接受過大學教育的農業技術人員,到農村去幫助農民防病治病,普及防禽流感的知識。這三項費用加起來接近1億元。“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短期來看,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從長期來看,企業也得到了社會的信任,培養了與客戶的感情,加深了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從而提升了自己的持續競爭力。”劉永好算明白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發展的大賬。這筆賬算得好,算得精明。
劉永好宣稱,“新希望新農村扶助基金”將在未來5年裏,為我國貧困地區的100個行政村捐建100所新農技推廣站、博愛衛生屋、閱讀培訓屋以及紅十字會醫療站,以上設施的建設模式由新希望集團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建成後將移交給中國紅十字會或當地村鎮。
此外還將在該基金打造的平台下,擴大每個養殖戶的養殖規模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實現新希望農牧體係的目標:通過3到5年的努力,聯係幫助100個村,通過組建養殖合作社和其他形式,幫助和帶動約100萬農民加入產業鏈體係,農民的純收入要超過100億,同時把新希望集團打造成“世界級農牧企業”,銷售超過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