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係故土,福澤鄉裏 8.桃李滿天下,發展教育事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曆程,國家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教育,科教可以興國。“凱旋歸來”的福建商人更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為了回饋桑梓,回報祖國,他們毅然的興辦起教育事業,孕育的英才遍及祖國大江南北。
辦教育是一項無利可圖的公益事業,而且,它不像捐建一所醫院或者一座公園,一筆錢付出去,隻要把房子蓋成,也就大功告成了。辦學不但需要一筆可觀的創辦經費,而且有關設備的添置、圖書的購買、教員薪金的支付等等,是一項長期的沉重的負擔。沒有鍥而不舍的毅力,沒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是很難實現其抱負的。
創辦教育,是陳嘉庚一生中的主要活動。他先後在廈門、集美、新加坡等地,捐資興辦了70多所學校,其中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有人估計,他一生用於辦教育的經費,如果折合成今天的貨幣,約可達一億美元。其中耗資最大,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首推他在其家鄉創辦的集美學村。
陳嘉庚在集美捐資辦學,嚴格說來,早在1894年就開始了。當時他僅20歲,第一次從南洋回來,便把他所積蓄的2000元全部捐獻出來,辦起了“惕齋學塾”,這可稱是他一生中最早的辦學實踐。但是,陳嘉庚在集美進行大規模的辦學活動,則始於20世紀初。20世紀初的中國,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國家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蹂躪,人民群眾生活貧困,文化水平很低。那時,集美雖位於福建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同安縣境內,但依然是民不聊生,文盲成堆。正如陳嘉庚在回鄉時候所看到的那樣,鄉村十多歲的兒童,由於貧困失學,竟然成群結隊,赤身裸體地嬉戲,令人歎息。整個集美村,甚至連一所正規的小學也沒有。村中以封建宗族中的“房”為單位的各家族分別辦了幾所私塾,但教的都是《三字經》一類舊書。對此,陳嘉庚心中深感痛心,他認為:“那種情況,近則敗壞風俗,遠則貽誤民族前途。”他著眼未來,為了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抱著“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愛國思想,決心捐資創辦教育。
1913年1月27日,陳嘉庚經過周密的準備,正式開辦了“鄉立集美丙等小學校”,分設高等一級和初等四級。從此,在這個建村已有五六百年曆史的集美.第一次出現了正規的學校。
為了加快家鄉的教育建設步伐,陳嘉庚在集美開展辦學活動的開始,就很注意抓好師資力量的培養,把它視為必須優先解決的大問題。1916年10月,陳嘉庚委托其胞弟陳敬賢回鄉籌辦師範和中學。陳敬賢先生不辭辛苦,四處奔走,精心籌劃,於1918年3月10日正式開辦了師範、中學兩所學校,並將這一日期定為集美學校的校慶日。在這以後的近十年間,陳嘉庚利用其在南洋企業的贏利所得,先後創辦了十多所學校,使原來文教事業極為落後的集美,迅速發展成體製完備的綜合學村。在陳嘉庚先生的鼓勵、資助下,閩南、閩西北和廣東潮汕、梅州等地的許多貧苦學生紛紛前來求學。那時,集美成了華南一帶有名的教育中心。
20世紀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陳嘉庚在南洋的企業也因此受到很大的衝擊。由於陳嘉庚多年來為創辦教育花費了巨額資金,影響了其企業的自身建設,無法頂住世界經濟危機的強大壓力,1933年,他的企業被迫收盤,並於1934年全部停閉。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陳嘉庚先生所考慮的,仍然是集美、廈大兩校如果關門停辦,以後將很難恢複,這樣一來,“影響社會之罪大”。所以他寧可使企業關閉,決不停辦教育,真正實現他立下的“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