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良好的禮儀 幫你收貨感情財富
禮儀教育是每個人人生的第一課,要想有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認 真學習、培養禮儀,之後將這種習慣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禮儀 是人與人之間關係能夠和諧的基礎,一個人生活、娛樂必定寂寞,但是一群 人就不一樣了。人們之間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的前提,就是必須 擁有良好的禮儀。它不光能夠提高人的自身素質,還能讓人的心更加純淨、安 寧,如果你有良好的禮儀,這些優勢便能夠吸引很多人,願意和你成為朋友與你合作。
了解禮儀
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要求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最起 碼的道德規範,這就是禮儀。禮儀是人們在長期相互交往和共同 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並以傳統、習慣和風俗等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 規範。
禮儀和古代的祭祀儀式有著很大關係。古時候的祭祀儀式必須 嚴格地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進行,絕對不可以隨意。郭沫若在 《十批判書》中就曾經說道:“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 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製。”
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用一種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敬人、律己的行為,涉及交往、穿著、情商、溝通等內容。就個人修 養的角度而言,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外在素質和內在修養的表現。 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就是人與人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 交際方法或交際方式,是人與人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友好、尊 重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其實就是人們在交往中的 交流技巧。
禮儀的“禮”字有尊重的意思,也就是說與他人交往中既要尊 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古語有雲“禮儀者敬人也”,其實這就是 對與人交流的一種最低要求。禮儀的“儀”字從字麵就可以理解, 儀者儀式也,也就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表現形式。總之禮儀是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說,禮儀也就是一種在交 往過程中產生的藝術,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待人接物之道。禮儀是人 們在長期交往中所形成的風俗習慣、曆史傳統、時代潮流、宗教信 仰等,人們不但認同而且會去遵守這些可使各種交往更加和諧的行 為規範和準則。
對一個人而言,禮儀就是這個人的交際能力、文化修養、思想 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而言,禮儀是這個社會生活習 慣、文明程度和道德風尚的反映。開展、重視禮儀教育已成為青少 年道德教育的一個最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包含青少年生活的各個方麵。從內容上看有舉止、 儀容、服飾、待人接物、表情、談吐等;從對象上看有公共場所 禮儀、文明交往、個人禮儀、做客與待客禮儀、饋贈禮儀、餐桌禮 儀等。與人交往的活動中禮儀又叫做禮節,言語動作上禮儀的表現主 要是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青少年應該在“自律、敬人、 真誠、適度”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避免不文明言行的出現。
禮貌、禮節、禮儀內容豐富多樣,但它也有自身的規律性。基 本的禮儀原則:一是自律原則;二是敬人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 要慎重、克己、自覺自願、積極主動、表裏如一、禮貌待人、自我 反省、自我對照、自我檢點、自我要求、自我約束,不能口是心 非、妄自尊大;三是適度原則,即要掌握分寸,適度得體;四是真 誠原則,即要以誠待人,拒絕言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