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君權神授(1 / 2)

貢桑諾爾布王爺大驚失色。

前麵說過,雖然王爺生長在北國關外,又是蒙古血統,可是卻詩書子集無一不精,並且還是一個金石學家,也頗通金石鑒賞這一類的學問。

貢王爺上前捧起了這枚印璽,小心翼翼的打量著,隻見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篆文字。和自己閱讀過的金石古今考上麵記載的一般無二。

“這,這不是鬥爺賣的那個玉璽!”王爺失聲道。

燕崇樓高盛莫測的一笑,道:“這個自然不是,那個朝奉孫爺不是個棒槌,自然不會看走眼的,你瞧著。”說吧,就在懷裏取出來一個油紙包,小心翼翼的打開,卻是一枚三寸見方的玉璽,上麵卻是望天吼的紐子,下麵也是六個字,但是卻是尋常的小篆,寫的是“建文代天巡狩”,

這枚建文帝的玉璽,也是用上好的和田玉打造的,但是玉料的卻不如傳國玉璽用的玉料上乘,並且看上去頗有一些俗氣。

這兩枚玉璽放在一起,即便是換了誰,也會驚掉下巴,建文帝的還罷了,主要這個和氏璧打造的傳國玉璽卻是非比尋常的。

古今金玉考上麵的記載是:傳國玉璽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扼腕歎息。

最終,傳國玉璽的下落便撲朔迷離,古今金玉考成書在明朝初年,據說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大敗了蒙元軍隊之後,又幾次派出了遠征軍,深入大漠,還有一方麵的原因,便是搜尋傳國玉璽的下落。

大清定鼎中原之後,沒有傳國玉璽,太祖高皇帝也覺得底氣有一些不足,便下令刻了大清二十五寶,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鎏金“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滓鷯醫爬愣嶁寶“、“天滓鷯醫爬愣崤寶“、“敬天勤民之寶“、 “製誥之寶“、 “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製馭六師之寶“、“正萬邦之寶“、“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但是玉璽再多,也終究不是皇帝之寶,也終究不是聞名天下的傳國玉璽。

沒想到,曆經了這麼多年,這傳說之中的無上至寶,竟然在喀喇沁旗境內!竟然在宋子明的手裏!

貢王爺小心翼翼的將這枚珍貴的傳國玉璽放在了錦盒之中,然後燕崇樓也將建文帝玉璽放在旁邊,四個人八隻眼睛,盯著這兩枚潤澤的玉璽,長時間不說話。

過了將近一盞茶的功夫,通達和尚撫掌大笑道:“時也運也命也!王爺真正是天縱之才,還有這樣的時運,真正的是莫大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