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兩個猶太人誤會太深,見了麵都視如不見,互相躲避。那麼,與他們都很熟的老人就會主動上前,使其中一方首先開口,這樣做,至少會使他們平息怒氣,甚至握手言和。
在新的移民地區中,雖然猶太人沒有嚴密的組織,但是,在很多地方,猶太人自行做出兩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周聚會一次,或集體做禮拜、或開研討會、觀看電影、欣賞音樂等;在住宅的選擇上,他們也要體現集體特色,盡可能集中居住在一起,發生意外時,相互援助。
猶太人的這些民族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同他們長期流亡的經曆分不開的。
試想,當一個民族,被迫離開棲身之處,四處流浪,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有一套生存的智慧,不得不團結起來,猶太人就是利用抱成一團的力量,來保護他們的生存之地,獲取一份生存的機會。
正是團結互助,猶太人才在世界上曆經打殺、迫害、侮辱,而更加繁興,在生存的惡風險浪中幸存下來。
在猶太人心目中,任何人都不可妄想占據所有的東西。
因此,在猶太人看來,對於人們來說,分享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大多數的人總是希望分享別人的利益,而不希望別人與自己分享。對此,猶太拉比常常用以色列的兩個內海——加利利海和死海給猶太人以這方麵的教訓。
死海在海平麵下392米的低處,它的周圍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對岸則是約旦的領土。死海的水中含有很高的鹽分,鹽的比重很大,當人們掉進去時,身體會自然浮起而不會淹死。死海的水中無魚,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
加利利海是一個淡水湖,裏麵含有很多生物,因耶穌基督曾在此地漁獵,而享有盛名。海中盛產一種“聖彼得魚”,這種魚雖然外觀醜陋,可是肉味鮮美,已成該地名產。加利利海邊餐廳林立,都以售聖彼得魚為主,來遊覽的旅客們常常因此大飽口福。
加利利海的岸邊的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真是一個充滿生趣的美麗世界!相形之下,死海就沒有這麼活躍。死海沒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飄浮在死海上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而透不過氣來,從來沒有一隻住在沙漠上的動物,到岸邊去喝水,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名之為“死海”吧。
兩者為什麼形成如此差別呢?
猶太拉比們的解釋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而不知出。
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又流了出來,最後到達死海。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它經常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隻知進而不知出,所以生物都不願意住在其中,成為死氣沉沉的景象。
水不流,魚不棲,沒有任何生物飲水,隻取而不予,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因為死海從來不分給別人什麼,所以它才會“死”在那裏。在人的一生中,也常常會遇到像死海這樣隻進不出的人。
因此,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像加利利海那樣活躍,經常給予,千萬不能學死海,隻進不出。
有進有出,這才是聰明人的經商之道。而猶太民族在經商之中就常常注意這一點,既接受人家的給予,同時也很注意把自己的東西給予人家,把分享作為人生的信條。這是猶太人成為世界上最優秀民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