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智慧篇 箴言五十五(1 / 1)

做人智慧篇 箴言五十五

學會寬恕

寬恕和受寬恕是難以言喻的快樂,是連神明都會為之羨慕的極大樂事。

——猶太箴言

猶太人認為,人在社會中生活,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為一種互助互諒的關係,這種關係本身又必定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這種理解從理論上說不管有多少環節,多少障礙,但在經驗上,隻要我們大家都是人,就可以從自身的趨樂避害的原始要求上,找到理解他人的前提。

互相理解,互相謙讓的處世原則隻是一個樸素的準則,在具體的環境中,還必須恰如其分地視實際情況來運用。《塔木德》上有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次,有位拉比邀請6個人開會商量一件事,可是到了第二天,卻來了7個人,其中肯定有一個人是不邀自來的。但拉比又不知道這個人究竟是哪一位。

於是,拉比隻好對大家說:“如果有不請自來的人,請趕快回去吧?”

結果,7個人中最有名望的人,那個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會受到邀請的人卻站了起來,走了出去。

7個人中必定有一個人未受到邀請,但既然到了這裏,再要自己承認資格不夠,是一件令人難堪之事,尤其還當著這麼多人的麵。所以那位有名望的拉比退讓,可謂用心良苦。如此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並采取相應行動,正體現了他的仁慈之心。

猶太人認為若欲測知一個人是否真正敬愛神,隻要看他是否愛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這是因為,在猶太人眼中,神創造人時,本來就是希望人能與盤踞在自己心中的邪惡作戰。有些人和邪惡搏鬥的結果是敬愛神、遠離邪惡;但也有些人在這種苛刻而激烈的作戰中,一敗塗地,成為邪惡的奴隸。

而敬愛神,遠離邪惡,就會善待朋友,愛護朋友;一個人如果成為了邪惡的奴隸,他就會對朋友都沒有好心。

猶太人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國家連年戰爭,因為要征兵、運糧,所以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這時前線卻又傳來失利的消息,國王聽了非常生氣,他不但解除了將軍的職務,而且還把他驅逐出境,另派一位將軍接掌軍隊。

國王懷疑第一個將軍有賣國的行為,他很想知道這個將軍到底是熱愛國家還是憎恨祖國,想了很久以後,他終於找到一把可以用來測知將軍忠誠與否的尺子。

國王的主意是:“假如我所懷疑的人忠心慶賀繼任者的勝利,他一定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反之,如果他對繼任者有扯後腿的言語或行動的話,那毫無疑問他一定是個賣國賊,到時我非定他的罪不可。”

這則小故事,並不單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而是告訴人們什麼是普遍的人性愛。

猶太人認為,計量人的價值時,可以此人是否衷心慶賀鄰人的幸福為標準。當自己充滿幸福感時,假如有個鄰人來共享他的喜悅,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同時,作為一位敬愛神的人,應該是愛別人的。

不責人之過失,不談人之隱私,不念人之舊惡知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寬厚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