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學會選擇,懂得放下 放棄不等於失去,學會在放棄中擁有
相信每個人都想擁有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物質的、精神的。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它本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每個人所能接納事物的存儲空間就像房間裏的櫃子或者箱子一樣,是有限的。如果你想擁有這件事物,就必須選擇放棄另外的一件。隻是在選擇取舍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智慧。
在選擇與放棄麵前,需要慎重考慮。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眼前的丁點兒利益放棄長遠的利益,更不能因為一些小小的利益過分的患得患失。當我們打拚於紛繁複雜的社會,麵對物欲橫流的各種怪相,而我們又有些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地選擇放棄。盡量的用一種積極、樂觀、豁達的心態對待已經失去的東西。生活中那些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越發糟糕,處理問題也許會令他們焦頭爛額,最後不僅實現不了自己最初的美好願望,反而讓自己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這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史學家範曄的看法,同時他也一語道破了得與失的真正含義。在某些情況下得與失可以發生相互轉化,但是轉化之後的結果並不能馬上看到,需要一定的過程,抑或隻是一種精神的滿足,這就是一種既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得到。
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夫孟嚐君以養士多而著名。因為孟嚐君待人隨和,此外還非常的真誠。也許是孟嚐君的為人真的挺不錯,一個叫馮諼的落魄士人前去投奔他。孟嚐君倒也十分熱情地接待、安排了馮諼。
有一次議事,孟嚐君希望能有人站出來幫他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討債,那裏的債都欠了好長時間,那邊的事情處理起來還是有點棘手的,他問誰肯去?沒一個樂意去的,這時馮諼說他願意前去一試,但是不知道用討回來的債為家裏置辦些什麼?孟嚐君便隨口一說:“那就買點家裏沒有的東西吧!”說罷,馮諼便直奔目的地。
到了薛邑之後,馮諼看到那邊的老百姓生活十分的貧苦。而當地的百姓又聽說馮諼是孟嚐君派遣過來討債的使者,都對他表現出冷漠與不客氣。看到這些,他便把當地所有的百姓召集在了一起,並對他們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的生活都相當的困難,所以這次特意派我前來轉告大家,以前的所有欠債統統不要,還有利息一文不取。今天我也把債券帶來了,接下來我會當著大夥的麵將它燒毀,從今往後,再不催還。”說罷,隻見馮諼真的用火把債券燒了個精光。
此時,百姓一個個都很感激地與馮諼聊起來。孟嚐君就這樣在薛邑老百姓的心中成為了一個至仁至善者。待馮諼回來後,孟嚐君便問起討債的事情。馮諼不緊不慢地回答道:“錢沒收回來,而且之前的債券也被我燒掉了。”孟嚐君聽後很不高興。這時馮諼又開口了:“您不是告訴我要買一些家裏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按照您的吩咐這樣做了。”孟嚐君有點懵懵的問道:“怎麼講?”馮諼鎮定地說道:“其實就是個‘義’字。焚券市義,這對您在民心的收取方麵大有好處!”
世事難料!幾年以後,孟嚐君受小人的讒害,連自己的相位都沒保住,隻好回到自己最初的封地薛邑。那裏的老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竟然全城出動,夾道歡迎。這時的孟嚐君甚是感動,這個時候他才更加體會到馮諼“市義”苦心。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好與者,必多取”的道理。有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給予了別人一點點的東西,卻換回來了更多的東西,自己小小的損失換取來的卻是更大的利益。
人生在世,千萬不要害怕放棄。學會放棄,就會多一種選擇,隻有明智的放棄才會出現更好的選擇。進退必須從容、樂觀,能夠坦然的接受一切,必定迎來光輝的未來。
學會適當的放棄,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放棄那些難以實現的目標,放棄那些沒有意義的計較,放棄那些沒有價值的索取,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但是,千萬記住,聰明的選擇並不是放棄繼續前進的步子,不是放棄為之拚搏的努力與過程,也不是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也許放棄會讓我們感受痛苦,也許會讓我們深感無奈。但是,經過時間的滌蕩,當我們再次回首那段往事,也許,我們不會因為當時選擇了放棄而後悔不已,也不會因為當初的放棄而自我責怪。學會放棄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無論是對於做人還是做事,恰恰是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