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
13年實現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到140億美元,累計投資回報率達到2700%,平均年報酬率達到29.3%。無疑,林奇成就了他管理的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的收益神話。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鄧肯之於現代舞蹈。在創造出空前輝煌業績的時候,彼得·林奇卻在1990年選擇急流勇退,成為華爾街“曆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基金經理”。
林奇成功的背後是什麼呢?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奮。他每天6點15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點15回家。 在他退休之前,他隻度過兩個長假,其中的一個:去日本,用5天時間考察當地公司,然後去曼穀考察及觀光,最後去英國,用3天時間調查。
林奇不是技術分析的理論派,而是靠調查研究的實踐派。他每天都會在午餐見一家公司,每月走訪40-50家公司,一年走訪五六百家公司,閱讀近千份年報。另外,林奇還是最早調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經理,比如他發現Volvo時,連瑞典的分析師都沒去過它的工廠,後來林奇僅在這隻股票上就賺了7900萬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資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資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1982年彼得·林奇大舉建倉艾科卡領導下的克萊斯勒公司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倉持有儲貸行業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個好的公司,隻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評價股票的價值時,對資產評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評估、公司業績的成長性三方麵都很關注。當然,在眾多股票種類中,中小型成長股是他最偏愛的股票種類。“想賺錢的最好方法,就是將錢投入一家中小成長公司,這家公司近幾年內一直都出現盈利,而且將不斷地成長。”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合裏隻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股票賠本,也不會對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產生很大影響。而抓住這些中小成長股的關鍵是,要確定該公司的擴張期是否走到頭了,能否抓住“最後的機會”。為此,他還發現了“72原則”,那就是用72除以年投資回報率,等於資產翻1倍需要的年數。比如,投資回報率25%的公司,其資產翻倍的時間差不多為3年。
其三卻是異於“專家”的投資方法和哲學智慧。林奇在沃頓商學院才真正開始著手研究股票,而他當時所選修的課程並非數學、財會等自然學科,而是曆史學、心理學和邏輯學等社會學科。因為林奇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曆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林奇的投資智慧還在於“纖毫小事中覓先機”,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林奇會留意妻子和女兒的購物習慣,當發現妻子所購買的“萊格斯”牌緊身衣有可能成為一種走俏商品時,他便當即買入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不久,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就上漲了6倍。華爾街是個非常緊張的工作環境,華爾街工作者經常使用一種潰瘍藥“泰胃美”,而林奇看到的是“泰胃美”背後的10倍成長股——美國史克必成製藥公司。該公司在1976年上市,其股價從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漲到1987年的每股72美元,上漲了近10倍。
在林奇看來,投資法寶並非得自華爾街投資專家,普通投資人一樣可以按照常識來戰勝股市。
彼得·林奇1944年1月19日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11歲的他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的還多。高爾夫球場一直是風雲人物、名流巨賈的聚集之地,與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僅撿球,還注意學習。從高爾夫俱樂部的球員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一堂關於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
雖然是經濟發達的美國,但那是人的意識還相對保守,對股市並不信任,視股市如賭場,把買股票等同於賭博行為。林奇當時也是這樣想的。但球童的經曆開始讓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增強了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
他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讀完中學後,又順利考入賓州大學沃頓學院。即使在沃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沃頓商學院的經曆對於以後林奇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
為了家庭,他開始著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為象高爾夫球場的客戶一樣成功的人物。於是,他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專修社會科學,如曆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曆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有球童的兼職和獎學金做經濟後盾,大二時,林奇已經有一筆不小收入。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小試牛刀。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10美元。後來,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逐漸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來了,林奇申請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做暑假實習生。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到1969年,林奇大學畢業,也服完了兵役,他開始在富達正式成為一名公司職員。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幹了幾年分析工作之後,1974年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當時的麥哲論基金,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也僅局限於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還是一個嬰兒,但對於林奇這個初學者而言,卻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的舞台。
林奇是在1977年開始正式管理麥哲倫基金的。在最初的4年裏,由於市場蕭條且業績欠佳,麥哲倫基金被迫封閉不再接受新的客戶。在封閉的4年中,麥哲倫基金仍被客戶繼續贖回,最高達到總規模的1/3。人們會發現,彼得·林奇在接管麥哲倫基金的4年裏換手率非常之高,第一年為343%,隨後3年也均高於300%,這也是因為其規模不斷縮小,基金經理不得不賣掉現有股票以換取現金頭寸來支付贖回或購買新的股票。雖然基礎薄弱,但彼得·林奇在這4年中使合並後的麥哲倫基金實現了100%的淨值增長。
1981年中期,麥哲倫基金合並富達旗下的另一隻經營不善的小型基金——Salem基金,並再度向新客戶開放。雖然申購費率一度從2%提高至3%,但還是有大量投資者湧入麥哲倫基金。當年,麥哲倫基金規模首度突破1億美元。有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林奇不再需要為了購買新股票而被迫賣掉原有股票,基金的換手率也隨之大幅下降,但仍然有驚人的110%。
1983年,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突破了10億美元。1985年,麥哲倫基金規模已經相當於當年哥斯達黎加的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林奇正式卸任麥哲倫基金基金經理。在他管理該基金的13年(1977~1990)中,年均複利收益率達29%,基金淨值累計升值2700%。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也由當年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持有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由於資產規模巨大,林奇13年間買過15000多隻股票,其中很多股票還買過多次,贏得了“不管什麼股票都喜歡”的名聲。
與巴菲特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不同,林奇屬於典型的現代派投資家,即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股票,隻要有利可圖就買,一旦證券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他常說:“要投資於企業,而不要投機於股市”。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或板塊,哪怕是所謂“夕陽產業”,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找到一個好的公司,隻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是成功的另一半。
林奇在評價股票的價值時,對資產評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評估兩方麵十分關注。資產評估在一個公司資產重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盈利能力評估主要度量企業未來獲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價值就愈大。而盈利能力的增強,即意味著公司股票價格具備在未來上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