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界域合並多聖位 佛合萬身成聖人(1 / 3)

梁祝

佚名

月白風清花襲人,紗窗青燈透雙影。

夜闌萬類盡無語,猶聞西樓讀書聲。

------------------------------------

風雨共濟長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馬倆無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

朝夕相伴幾度春,莫知英台女兒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

俊逸儒生風流種,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會,撮土為香山海盟。

------------------------------------

玉人有意天無意,金玉良姻幾個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鴛鴦倆西東。

------------------------------------

笑問世間情何物,生死相許無所恨。

今生無緣同白首,待到來世敘舊情。

------------------------------------

生不相守死相從,黃泉路上結伴行。

雙雙化蝶翩翩舞,恩恩愛愛不絕情。

------------------------------------

梁祝讀書--封龍書院

{僅為杜撰,未求證。

秦末。秦焚書坑儒,導致儒家經書、人才由山東流入河北。河北邯鄲雞澤人毛遂(巨鹿人亦可,相距50裏),趙國平原君上客。孫毛亨,求學去齊國任祭酒的同鄉荀子。荀子另有弟子韓非、李斯。李斯焚書坑儒,害死韓非,毛亨因有儒家經書無數,為避禍,逃回河北,在雞澤、河間、巨鹿多地搬遷躲避。

西漢。因此,漢初河北治世人才輩出。僅是一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曆史上,北方開國皇帝多、武將廣,南方文臣盛。漢初儒家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燕之韓嬰(前200—前 130年),滄州任丘人,為常山王劉舜太傅,開堂講學。趙之毛亨,滄州河間人,毛亨、毛萇。又有河北衡水人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當時人喜歡相互遊學辯論,取長補短、去偽存真,求取治國良方(當然也想自己一派發揚光大)。在河間大辯論、都城漢武帝召對大辯論等,幾人的幾次大辯論,促成了董仲舒,總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一整套思想體係。“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製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與曆代儒客推崇。”(是非功過難評說)

------------------------------------

人才需求。在中國大一統朝代(漢、西晉、隋、唐、北宋),在都城(洛陽、開封)和燕山長城邊關之間的北中國廣闊區域,需要一處或幾處培養人才的地方,以滿足這塊區域的地方政治、經濟、工業、文化、軍事等需要。

封龍書院適逢其時其勢。封龍山,背鄰井陘。太行八陘第五陘—井陘,是聯係山西、河北(河南)的中間通道。傳說封龍山是大禹治水時,大禹為了降服興風作浪的蛟龍,給黃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災難,將蛟龍鎖封此山上,從而得名“封龍山”。包括山上的黑龍洞等都與大禹治水的故事有關。自然風光秀麗,以溝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為勝。曾有五通漢碑、三大書院、四大禪林、三大石窟、兩大道觀。

東漢。與東漢皇家的特殊關係。封龍山李躬和劉秀、劉莊、陰麗華的特殊關係。據說,西漢末、東漢初,時值戰亂時節,東漢光武帝劉秀常駐常山郡,但四處征討、出征在外。漢三老李躬(約前23--63年),在後方常山郡,負責管理幼時幾個皇子的生產、教育。因皇後陰麗華(當時尚為貴人)從行,生漢明帝劉莊於此,故該村當時名為萬歲村(後為萬年村。火車站石家莊站正南16公裏。其南下鐵路穿過該村)。東漢初,山東諸城人伏恭(前5~84年),曾任太常博士,轉任常山太守(後任司空,與太尉、司徒合稱三公)。漢初百廢待興,人才需求,伏恭欲興學校,但朝廷對師生有定額,財力人力有限。李躬在封龍山(元氏萬年村西二十裏),得到伏恭大力支持,首創古代大學授業,開始授課講學、廣招學生,屬於半私辦。李躬奏請漢明帝,減免當地賦稅六年。文風昌盛、學問聲隆,紛紛來學。(後來在公元226年,黃初七年,常山郡治,才從元氏徙治真定。)

北宋時。名相李昉又投重資重新籌建了書院內部教學設施。又因人數太多,李昉在封龍山北坡龍首峰下,創建了中溪書院;兩年後,著名學者張著在封龍山西邊,創建了西溪書院。至此,江北四大書院,封龍書院、中溪書院、西溪書院、蓮池書院,前三座都在封龍山。三大書院步入全盛時期,並遙相呼應,教學相長。

到了元、明、清時。由於都城挪到了燕山長城附近,填補了軍事重鎮對各種人才的需求,預示著封龍書院即將衰敗。元朝時,由於異族朝廷,封龍書院多文人隱士,龍山三老李冶、元好問、張德輝等在此居住講學,複興一時後,毀於公元1350年前後的元末明初戰亂中。明清時期,雖有識之士多次複建,但終沒形成氣候。封龍書院,明清大部分時期被僧人占據,現仍有智公和尚塔為據,正在恢複。中溪書院,現其址大約在修真觀下。西溪書院,現其址大約在北龍池村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