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做人處方圓之間,做事心態最重要 3.放大鏡原理讓你做事無堅不摧(3 / 3)

至於什麼生意,羅伯特沒有說,因為他認為那樣會限製他的服務範圍。“我無所不通,”他開玩笑地說,“他們可隨時來找我,並且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服務。”

他很少拒絕客戶提出的要求,似乎他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為了提供正確的指導,他工作得非常認真、辛苦。由於他非常聰明並且凡事都不屈不撓,因而總是能夠比較從容地應付解決客戶的問題。即使客戶提出什麼特殊的要求,他也總能想出辦法。

羅伯特中學時,曾希望從事他最喜歡的體育運動——籃球,但這個願望由於他長到175米後再也沒長而告破滅。從那以後,他對運動就不再那麼有興趣了。而是把全部精力致力於使自己成為多麵手。

羅伯特一直很喜歡用一句話來形容他自己的工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把自己比作救火員,“公司總會有什麼地方發生問題,接著警鈴響起,然後就來找我萬能的羅伯特,由我去搶救。專業谘詢顧問就應該是這種樣子,要能應付所有的問題。”

我們不妨聽聽這位“雜家”20年來工作的心得:“要解決任何事情,包在我身上。”他34歲時這樣說,而在36歲時他說:“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什麼問題,我都會有辦法解決——否則我也會有辦法從外頭找到解決之道。”39歲時他說:“我對各行業都很精通,這是我的職業,你該知道我的意思吧!沒有任何事情能逃過我的注意力的。”41歲時則說:“我很擅長站在整體的立場來看事情,從各個環節中找出事情的症結。”到了46歲時:“我告訴他們不要找其他什麼人了,我有辦法應付一切的。”49歲時他說:“隻有我才是他們唯一需要的人,如果連我都沒辦法解決,大概也就沒有什麼人能解決了。”

但實際上呢?羅伯特的公司一直經營平平,向他進行谘詢的客戶,大都對他的服務表示滿意,但卻很少有再次向他谘詢的,他不懂得以專業的態度達到圓滿做事的法則,因此也就無法得到成功的人生。

羅伯特絕對不是一個單獨而不正常的例子,根據美國某調查機構連續10年對350位企業管理碩士所作的追蹤研究顯示,羅伯特的情形也發生在很多自行創業都沒能成功的人身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的事事精通背後隱藏著什麼危機呢?

最大的危機就是他們不明白這一做人的方圓之道:業不專精,沒有一項自己的特長,從而無法在做事的時候確立自己的優勢。在上麵所提到的調查中,分析人員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加入並留在大公司工作的企業管理碩士往往更加執著於自己的方法,發展專長的範圍雖然有限,但卻十分專精,而自行創業的人卻比較喜歡凡事一把抓,以至於專業無法專精。由於沒有人限製他們在某一特定的專業領域發展所長,因此他們也認為沒有必要總把自己局限在那裏。更重要的,也是那些人最樂不可支的,是他們因為能有較多的自我發展機會而幸運不已。這些恰恰正是造成他們失敗的最主要因素:這不光是指自己創業的企業管理碩士,對其他創業的人士來說也是一樣。

為什麼呢?當問起羅伯特的客戶為什麼他們不再繼續讓羅伯特提供服務時,他們說:“羅伯特是個很幫忙的家夥,給了我們很多很好的建議。但是,我們發現,對於某一特定的方麵,別人比他做得更好。”

可是更為可怕的是,這些多才多能而業無專精的人,往往並沒有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的真正原因。例如羅伯特就將其歸結為客戶的變化無常。“這些公司的經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所以就每種都想試試看。”他的意思就是說,他們既然給了他羅伯特一次機會,就該也給別人一次機會。

這實在是一個天真的解釋。客戶並沒有找個和他相似的多麵手來取代他,而是找了那些能提供更專精服務的人來取代他。

當羅伯特43歲時,有人問他:“你認為你對一個公司的哪方麵最精通?” “我什麼都精通。”羅伯特回答說,“財務、生產、銷售、存貨等等各方麵都懂。”

他的這番話還真對一家運動用品公司的老板起了作用,他與羅伯特簽了半年的顧問合約。但是期滿後,老板並沒有續約,使得羅伯特感到非常沮喪。和以前一樣,這家公司對他的服務也沒有任何不好的批評。“他已經盡全力了。”事後,那位老板這樣說。但是一個月之後,這家公司還是找了另外一家專門進行存貨控製係統的谘詢公司來幫忙。

這種轉換絕不是因為客戶善變,這家公司隻是想從一個比他更專精的谘詢顧問那裏得到協助罷了。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專業谘詢服務,如果羅伯特真的能行行都精通都出類拔萃,那當然是最好的,他當然會因此而獲得極大的成功。但是實際上幾乎沒有人能做到是行行都是出色的專家,包括羅伯特,雖然他很聰明,也很勤奮。

所以要掌握做人的方圓之道,要領悟做人圓滿的藝術,那就要學會這個原則: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你就可以無堅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