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曆史的每一頁上,無不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
有句俗語,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渾濁,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壓倒。
可是,他不氣餒,不心灰,為克服這個缺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麵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風霜,50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朱熹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的時候,每次隻讀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讀一二百遍才能讀熟。可是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四遍,天長日久,知識與日俱增,後來終於“無書不通”,成了一個博學之士。
這說明,即使有些天資較差、反應比較遲鈍的人,隻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同樣也是可以做成大事,獲得成功。
實踐證明,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是方圓做人的基石。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
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也永遠“混”不出一名堂。
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垠的知識海洋裏獵取到真才實學,才能不斷地在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學會圓滿做事,方圓做人之道。
卡萊爾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隻要我們不怠於勤,善求於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取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得到圓滿的人生。
古語雲:“天道酬勤。”便是說機會女神隻鍾情於埋頭苦幹的人。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者巴斯德,小學時因成績不好被人看成“沒有出息的學生”,但他靠了一股子鑽勁,在字典中選擇“三個詞——意誌、工作、等待”,作為他努力的準則,終於他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家。
說到政治家,日本一位首相田中角榮,就是一個苦學成功的典型。
他是一個建築學校的中專畢業生,被一些高等學校畢業的佼佼者所輕視。
然而,他不因為沒有上過大學而自卑,相反,經過努力奮鬥,終於步入政界,成為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
至於被稱為“超人”的基辛格,原是一個被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因念不起高中,曾在牙刷工廠勤工儉學,還當過二等兵。後來靠他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哈佛大學的名教授,並當上了國務卿,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他們獲得了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實力,但是他們的實力是從努力中得來的。
誰都知道,機會是重要的,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就是說,沒有機會,縱然才華橫溢的人,也未必能成功。
然而,沒有實力,即使一個個好的機會出現在身邊,也未必能抓住機會,獲得圓滿的人生。
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成功=實力+機會。
實力是內因,機會是外因;實力是主要的,機會是次要的。
每一個想獲得事業上成功的人,首先應下工夫提高自己的實力,有了實力,一旦遇上機會,總能成為金領,錯過了這個機會,還會有另外一個機會。
如果自己沒有實力,又不願去努力,光想什麼時候機會自動地“闖”到自己的身邊,那就像寓言“守株待兔”裏的那個人,到頭來隻能是兩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