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升級,杜彬的情緒總要低落一陣子,他總是說:“這次必死無疑,我哪裏有能力擔任這個職位呢?這簡直是要了我的命!”
由於杜彬對自己的潛能毫無認識,因此他對自己的能力一點信心也沒有。他變得愈來愈緊張,而隨著這種情緒而來的是他的工作表現顯著地退步,他犯錯的次數也日益增加,他不能處理分內的工作,最後他的精神終於崩潰了。
後來杜彬不得不在療養院中癡癡呆呆地過日子。若是有人在他麵前輕聲說一聲“工作”兩字,就可以把他嚇得半死,看來他至少還需要恢複好長一段時間。
杜彬是個不了解和不接受自己潛能的特殊例子。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對自己潛能不充分了解而因此自限的人。假如這些人能夠充分了解及利用自己的潛能,那他們豈不是可以為自己創造更豐富更美好的人生?所以,隻有不斷地發掘、了解、利用自己的潛能,才能將自己的成就推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峰。
了解及利用潛能的宗旨在於去辦好那些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有一個人自小就非常喜歡繪畫,他的作品時常被老師選出來貼堂,因此有一段時期,他常夢想自己將來會成為出色的畫家。可是這個人的父母看見他對繪畫的興趣及天分卻嚇了一跳,因為他們認為以繪畫為生是一件很不穩定的工作,於是他們千方百計地去勸阻孩子發展繪畫的潛能。
他們告訴孩子:“你完全沒有繪畫天分。”他們對孩子所畫的圖畫不但不欣賞,還諸多批評。漸漸地孩子開始相信自己對繪畫真的沒有天分,他對這個曾一度喜愛的嗜好失去興趣,他放下了畫筆。再過一段時期,他發覺自己根本不懂得作畫。不久,他甚至一提到繪畫便露出憎惡的神色。
孩子的父母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了一名中學的數學教師,這份工作他也算稱職,但他總是提不起勁投入工作,不到30歲,他已經意誌消沉得想完全放棄工作,不過基於對父母及自己家庭的責任感,他咬著牙一直幹下去。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他被邀請替一本教科書畫幾張插圖,他一拿起畫筆便再也不能放下。這次,他的妻子企圖勸阻他,可是他對她說:“我的父母已經嚐試過強迫我放棄心愛的嗜好,我錯誤地聽從了他們,而因此浪費了我的潛能。我決不能重複這個錯誤了。”
不久,他辭去了教書的工作,專職替人繪畫各式各樣的插圖。有空的時候,他不停地繪畫,他希望不久可以舉行個人畫展。他說:“現在我才覺得在真正地生活。”
嚐試問問自己: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有什麼素質是其他人沒有的?我做什麼事情時覺得最舒服?我做什麼事情做得特別好?我有什麼嗜好?我有什麼與生俱來的才能?有什麼事情我做得特別自然?空閑的時候我會去做什麼事情?這樣就可以找到你的興趣所在,隻有在這些有興趣的領域你才可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許多時候,父母、老師及其他長者,會為了我們將來有安定的生活,而替我們選擇一條安穩有保障的路。可是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我們的潛能,造成很大的浪費。
因此當我們生活得不如意,覺得未能發揮潛能時,不妨問問自己:“父母為我們所創造的自我形象是否有問題?”如果你覺得確有問題的話,那就表示你的生活方式未能將你的潛能帶出來,你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