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格(1 / 1)

葉清揚走近中間一間房門,推了一下,推不開,一腳踹上去,門應聲而開,踹完才想起來,“靠,這是古董啊。”再一看,“還好,沒踹壞。”

這間屋子三麵全是大的書架,架子上滿滿全是書,有線裝的,有布帛的,還有竹簡。正麵書架上基本都是些軍事類的,有《戰國策》、《論語》、《左傳》、《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還有《吳子》。葉清揚的父親是Z大曆史係的教授,家中曆史書籍也是多不勝數,茶餘飯後總喜歡給他講些曆史典故,從小耳濡目染,以及長大後叔叔給他灌輸的古董的知識,讓他對曆史古籍並不陌生。

《吳子》又稱《吳起兵法》或《吳子兵法》,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吳起是戰國初期衛國濮(今河南濮陽)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做官,軍事、政治才能卓越,兵家代表人物,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流芳百世。此書據說是滿清入關時已經失傳,叔叔曾經派人在市麵上收集過,現僅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勵士》六篇,遠非全璧。原來此書竟在張家,不知這書最後是如何流落的。

右麵書架上有《詩經》《漢樂府》《唐詩三百首》《白氏長慶集》《李太白文集》《杜少陵集》《劍南詩稿》,還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葉清揚眼前一亮。

傳永和九年(353)農曆3月3日,王羲之與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修禊(一種臨水消災的禮俗)於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乘醉作序,計28行、324字。酒醒後再寫數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出家為僧,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辯才和尚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唐太宗無奈之下派禦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於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於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他傳辯才麵叩朝廷禦史。辯才到後,蕭翼對他說,他奉聖旨來取蘭亭真跡,現在已經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後,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後,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

埋入昭陵的書怎麼會出現在張家?葉清揚正在咋舌,忽然看到角落裏有本《東坡七集》,這是葉清揚非常喜歡的詩人蘇軾所著,因此想先翻翻看,再看《蘭亭集序》不遲,剛抽出《東坡七集》,安靜的房間裏忽然發出咯咯噠一聲,葉清揚愣了一下,接著正麵的書架突然向旁邊移開了一尺,牆麵上露出一道暗格,葉清揚走近前,移開暗格蓋子,裏麵放置著一個不起眼的盒子,打開盒子一看,是一本邊角有些磨損,紙張泛黃的書,封麵寫著《青囊書》。名字很耳熟,但是想不起來在哪聽過,再翻開裏麵的內容,並不能完全認得,隻依稀辨認出華佗,以及一些中藥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