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佛教的神祗係統(1 / 3)

佛國神仙係統的領導階層,是佛集團,這是佛國神仙係統的統治集團。其最高統領就是“釋尊”釋迦牟尼。釋尊是佛教的創始人,為佛門第一神,他兼具了人和衝的身份。隨著大乘興起,佛的教義開始演變,佛的隊伍發展壯大起來,佛的身份不被釋迦牟尼獨有。於是,出現了釋迦佛作為應身,與其法身、報身同尊的三身佛;有將過去、現在和將來接班人串為一線的豎三世佛;有按空間區域承包管轄範圍的橫三世佛;密宗係統還按東南西北中確立了正方佛;還有慎忠追遠不忘先賢的過去七佛。佛的隊伍因佛理的流衍,各宗派的解釋而發展,還有許多不太著名的佛,與那些名頭巨大的佛組成了這一佛國第一階層。

僅次於佛集團的第二階層佛國神仙就是菩薩。菩薩因其證得的果位低於佛,他的職責就是作佛的助手,用佛的教義、宗旨解救芸芸眾生,將他們度脫到極樂世界。菩薩的隊伍很龐大,著名的有文殊、大勢至、彌勒、金剛手、虛空藏、除蓋障、普賢、地藏等***八大菩薩***,其中文殊、普賢、地藏和觀世音又在漢化佛教中被尊為***四大菩薩***,並依托五台、峨眉、九華、普陀四大名山形成四大道場。

菩薩之下,就是羅漢集團。在大乘佛教中,羅漢是修證的第三等果位。而在小乘佛教裏,就以羅漢為修行第一果位了。大乘對羅漢指明的任務是在世間流通佛法。最早有四大羅漢,他們是接受釋牟尼親自托附的遺命,為佛教弘法而住世不涅磐,這四位羅漢就是著名的佛的因弟子,大迦葉比丘,君屠缽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目侯羅比丘。後來,逐漸形成十六、十八乃至五百、八百羅漢。

以上三個階層代表佛修證果值的三個等級、三個層次。除此之外,佛國神祗隊伍就龐雜了。

佛國的護法神隊伍,規模極其浩大,來曆和出身亦不凡,有自己培養的嫡係,也有收編邪魔外道的起義隊伍。由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阿修羅、摩目侯迎羅等係統組成的百萬大軍就是著名的護法天龍八部。

二十諸天則是更為強大的護法軍團。後來,二十諸天擴大編製,將道教的神仙拉來入夥,再加上自己新發展的一支隊伍,形成二十四諸天,力量更加壯大。在護法神的隊伍中,還有專門護寺的伽藍神以及十大明王等。

佛國的神祗,除了以上大家較為熟悉的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因宗派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體係,有的一神數名,還有的多神一名。佛國神仙隊伍相當雜亂,譜係很難理清楚。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均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天眾(天王)天即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隻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徵狀:衣壓改、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徵狀或說是“玉女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龍王)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裏,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裏的富豪。

夜叉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刹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刹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淩空飄蕩,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製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阿修羅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欲,卻不是人。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天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天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常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往往打敗,有一次他大敗之後,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迦樓羅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舊說部中說嶽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聚毒氣極多,臨死前毒發*。肉身燒去後隻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歌神,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摩喉羅迦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二十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