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四大菩薩之象征慈悲的是觀世音菩薩(1 / 3)

【觀世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在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詳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經典記載***若有眾生多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在唐朝觀世音被改為觀音,與當時唐朝君王李世民姓名有一世字同到,為大忌

【聖號釋意】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梵文意譯,又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意思是“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又稱觀音菩薩。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被稱為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

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1.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嗔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2.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隻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也

說:“寶藏佛授記雲: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

至於“觀自在菩薩”,是唐玄奘的新譯,最有名也最通用的,是出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現在流行的《心經》,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但是,《心經》自古以來,共有七種漢文譯本,玄奘屬於第二譯,初譯則出於羅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1.是當他經過八百裏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隻是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邪妖,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2.是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3.是玄奘正在橫度八百裏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奘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裏,馬兒忽然走向岔路,製之不住,又經數裏,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為什麼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現在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他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見《太虛全書·雜藏》五五一頁)

謂觀世音即時時都在觀照著世間受苦受難的眾生,一旦稱誦其名,便立刻前往解救。

若依據自利功德釋觀世音三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三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三諦之理。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於一境三諦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觀世音自在。

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眾生,稱念菩薩聖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觀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能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觀世音。亦名觀自在。或有人說: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征之佛經,並不盡然。或說觀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觀世音,更不可信。其實,觀世音即是觀自在,觀自在亦即是觀世音,而大悲心陀羅尼經,世尊則名之為觀世音自在。

【佛典記載】

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

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稟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餘涅盤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ye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當時寶藏佛,馬上為他授記說:“你觀察憶念諸天人民、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而生起大悲心,為了斷除眾生一切的苦惱,為了令眾生住於安穩快樂的處所之緣故,我今日應當命名你為‘觀世音’,無量壽佛入涅盤後,第二個恒河沙數等阿僧祇劫,彼國土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寶物,無量無邊,是安樂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樹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又根據《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廣大久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其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是言說讚歎所不能窮盡。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區域之內,有一個國王名曰‘威德’,稱王於一千個世界之中,那時威德王,在他的園林樓觀當中,入於三昧禪定的時候,在國王左右有兩朵蓮華,從地裏湧出,有兩位童子,化生於蓮華之中,與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頭麵接足頂禮世尊,聽佛說法。

當時兩位童子即說偈頌曰:‘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我們今天在如來前,立大誓願發菩提心。生死流轉無量劫來,想要推算其源始邊際而卻不可知(不可得)。諸佛為了度脫一個眾生的緣故,尚且無數劫地行菩薩道,何況如今隻是數劫的時間,即可度脫無量眾生,圓滿修行菩提之道,卻反而生起疲乏厭倦的心呢?我等若從今日起,仍然生起貪欲心,如是則為欺誑十方一切諸佛。如果仍起瞋恚、愚癡、染汙、慳貪、嫉妒等心,亦複如是。今日我等說真實語,遠離虛妄不實之心。我等若從今日起,起於聲聞自利的心,不樂於度脫眾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則是欺騙世尊。我等亦不求緣覺聖果,不隻是自我濟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於萬億劫中,以大悲心度脫眾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國土,清淨安樂美妙莊嚴,願我成佛道之時,我的國土超越此百千億倍的莊嚴。我國土中沒有聲聞眾,也沒有緣覺乘,隻有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其數目無有限量。一切眾生清淨無垢,悉皆具足最上勝妙的喜樂,出生在正知正見的佛法當中,總持一切諸佛法藏。我們這些誓願如果真實不虛,應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當二位童子說完如是偈頌之後,即時大地普遍震動,百千眾多的樂神及種種樂器,演奏發出和諧優雅的樂音。光明亮麗的微妙服飾,旋轉地從天上降落下來,諸天天神在虛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種種美好末香,其所散發的香氣普遍地流溢熏染開來,歡喜愉悅了眾生的心。當時的威德王難道還有別人嗎?那就是我釋迦牟尼是也,而那時的兩位童子,就是現今的觀世音、以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

此二位大菩薩,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之處,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將來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時劫之後,阿彌陀佛當入涅盤。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壽命相等。阿彌陀佛住世及入涅盤後,所度化的眾生,其數量悉皆相同平等、無量無邊。阿彌陀佛入涅盤後,某些眾生即見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薩證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時時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不滅。阿彌陀佛示現滅度之後,極樂世界一切寶物,流水浴池各色蓮華,以及眾寶所成的一切行樹,仍然恒常演說法音,與阿彌陀佛親身說法沒有差異。

極樂世界********滅盡之後,於當夜過中夜分,明相現前時,觀世音菩薩在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而然七種寶物,以種種巧妙排列和合而成。其國土世界莊嚴美妙的情景,即使諸佛世尊,經過如恒河沙數的時劫,也沒有辦法說得窮盡。其國土之中沒有聲聞緣覺這種名號,純粹都是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充滿了整個國土,這個國土世界名稱為‘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著他住世的年歲,得大勢菩薩皆親近供養不相遠離,乃至於到入涅盤時。入涅盤後,得大勢菩薩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正法滅盡之後,得大勢菩薩即在此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一樣,他的國土世界、所放的無量光明、所具的無量壽命,以及諸菩薩眾的數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無差別。”

如同上麵兩部經所記載的,觀世音菩薩於因地初心所發起的本願功德,及攝取淨土莊嚴佛國的德行,與阿彌陀佛本起因地的發心,了無差別。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是如此的殊勝、如此的殊勝啊!其他如三十二種因應眾生苦難的隨類應化身,十四種布施眾生無所畏懼的無邊神力,四種不可思議無作無為的勝妙德用,具足一切無礙神通,廣修種種善巧方便,完備的描述就像《楞嚴經》、《法華經》,及其他諸經所說的,現在並不全部引用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