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稱“小乘”,梵文音譯“希那衍那”。今學術界沿用之,已無貶義。亦稱“二乘”,及“聲聞乘”、“緣覺乘”。其主要經典是後來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經、律、論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國曾相當流行,中國最早流行的禪數學以及此後的[田比]曇學、成實學、俱舍學等,均屬小乘類。中國的律學和唐代創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為依據。現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斯裏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南亞及東南亞各國,他們自稱“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也屬於這個係統。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麵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象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小乘”(Hinayana,音讀“希那衍那”),原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讀“摩訶衍那”)出現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對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時期,釋迦牟尼及其三、四傳弟子時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時期上座部、大眾部各部派佛教)的貶稱,而“大乘”則為該派對自己的褒譽。如斯裏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所傳為小乘係統佛教,但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寓有褒貶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麵來考察。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麵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隻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回)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曆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麵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隻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隻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