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論宗(1 / 2)

【三論宗】,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鳩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詮--法朗--吉藏。

比宗初祖龍樹是釋迦牟尼滅後第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學者。其《中論》、《十二門論》等,發揮緣起性空的學說,為大乘佛學建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龍樹將其學說傳給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領,辯才無礙,在與異派學者說謊論中多次獲勝。著有《百論》和《四百論》等,大大發揚了龍樹學說。提婆之後,經羅睺羅、青目至西域沙車國王子須利耶蘇摩。

鳩摩羅什師承須利耶蘇摩,專弘般若性空之教,為四方學者所宗,道流西域,聲被東國。後秦弘始三年(401)來到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四方義學沙門聞風而至者800餘人。前後翻譯紓0餘部,300餘卷。盛倡龍樹、提婆般若性空學說。門人號稱三千,著名學者不下數十人,唯有僧肇精純守一,得羅什之真傳。羅什、僧肇之後,長安大亂,僧徒四散,三論傳承,記載不明。南傳羅什之學者雖不乏其人,但對後世均無甚影響。此學所以傳承不絕者,端賴以《華嚴經》、“三論”命家,兼修禪觀的僧朗。僧朗有得業弟子僧詮。僧詮門徒數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辯、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為法朗。他在僧詮門下,稟受《華嚴經》、《大品》(即《摩訶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僧詮歿後,於陳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興皇寺,被尊為興皇在師。陳、隋三論學者多出其門下。其中最著名者為吉藏。他著作宏富,陳義精微,評判由晉以來各家學說,亦采取南北各派長處,大凡當時流行的經典,多為注疏,在此基礎上,正工建立了三論宗。

當進,除吉藏一係而外,同時弘傳三論的學者亦複不少。因此三論學說在初唐曾盛極一時。後來法相、華嚴、禪宗相繼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漸不振。但大廳(766~779)年間,金陵有玄壁法師弘傳三論,浙江金華有慧量法師專講三論。雖至中唐,傳三論者尚有人在。會昌禁佛之時,此宗章疏被毀殆盡,幾成絕學。清代末年,海運暢通,楊文會居士始從日本將此宗失傳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討而窺其全貌。

此宗所依經典,自羅什、僧肇、僧朗相承以來,就以《大品》、《法華經》、《華嚴經》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經》。即有4部大經,所以隋唐諸三論師的傳記中每每有“四經三論”或“四論三經”之說。此外《維摩經》、《仁王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等,也都有較詳細的疏解。《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此宗的根本論典,除《智論》外,吉藏均有注疏。關於此宗的專著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淨名玄論》、《二諦章》、《三論玄義》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為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但因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藥。因此立有二藏三輪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論》等所說的聲聞藏、菩薩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吉藏《華華遊意》中說:佛教雖複塵沙,今以二意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為大乘。而佛滅度後,結集法藏人,攝佛一切時說小乘者名聲聞藏,一切時說大乘者名菩薩藏,即大小義分,深淺教別也。三輪的判教:一是根本****,指《華嚴經》;二是技末****,即《華嚴經》之後,《法華經》之前一切大小乘經;三者攝末歸本****是《法華經》。二藏是大小兩乘,三輪也隻是本末二輪。所以說《法華經》之前“般若”諸大乘經為枝末者,以其不廢三乘權教故名枝末,非謂“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為枝末,不同阿含經本身是權教,說為枝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