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淨土宗(1 / 2)

【淨土宗】

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曆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讚》,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

淨土信仰源於古印度。古印度盛行有關人生是苦的基本觀念,從而寄希望於脫離現實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淨土世界。

支婁迦讖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於是在中國出現淨土崇拜。大致曾分為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於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為始於東晉慧遠。他於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他們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為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近200遍,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淨土兩門,認為隻有淨土一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

善導(613-681)是道綽的弟子,淨土宗的創立者。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幼年出家,誦《法華》、《維摩》諸經。貞觀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謁道綽,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授以念佛往生法門。道綽卒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念佛淨土。相傳曾將所得施財“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唐高宗敕於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命他監督工程。調露元年(679),奉敕於大佛像之南建奉先寺。他的佛教活動影響極廣,弟子不可勝數,“以其化者,至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同上)。一生之中,前後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被後人譽為“彌陀化身”。

善導著作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淨土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觀念法門》一卷等。此外,還有他與道鏡共集的《念佛鏡》二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因它主要闡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可名為“教相分”或“解義分”,而其他著述則因主要闡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名之為“行義分”。《觀經疏》宣稱,“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彌陀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它把稱名念佛說成是“正業”,而把讀經、禮拜等視為“助業”。《往生禮讚》詳細介紹晝夜六時禮讚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的儀式。《淨土法事讚》具體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讚》介紹修習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則敘述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念佛、懺悔發願的方法。《念佛鏡》分十一門,闡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義,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增益信心。在《念佛鏡》中,善導把往生淨土的行業分作正、雜二行。“正行”指專依淨土經典所作的修行,雜行是其餘諸善萬行。善導的淨土法門,便是舍“雜行”而歸“正行”,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以往生淨土為期。